——习近平
中国社会科学报威海5月5日电 (记者张清俐)5月5日,由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院、共青团山东省委青年发展部等联合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在山东威海举行。与会学者就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等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党国英认为,合理的城乡人口布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农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当农业实现规模化,在全国农业总产量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全国专业农户总数保持到3000万,农业和其他产业的生产率可以达到近似水平,城乡收入可以达到基本相等。因此,未来建设小型专业农户居民点是农村空间布局的发展方向。而对于整个城乡体系的发展趋势,党国英认为,应当大力发展50万人以下的小城镇,特别是重点发展0.7万—0.9万人的大型居民点,并按照城市的标准建造居民点,做到城乡人口布局的均衡。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朱信凯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体系建设先后实施的城镇化、城市化、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四大战略,以及战略演进的逻辑主线。他认为,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涉及乡村政治和社会的振兴,必须全面理解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彭超表示,乡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矛盾。乡村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是全面的,主要体现在消费、投资、成本、组织、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公共服务、城乡收入等方面。彭超提出要通过新动能培育,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其主要包括适应消费升级,培育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动能;加快科技创新与推广集成应用,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动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催生绿色发展新动能;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优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新动能;加强业态创新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好产业融合的新动能;农业制度供给带来的新动能;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能。
山东大学(威海)副校长黄凯南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急于求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既要科学辩证看待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关系,也要积极探索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他认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壮大集体经济和土地制度改革三者是密切关联的,应加强顶层设计并鼓励地方积极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