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张晓东:“一带一路”——和平、繁荣、文明、绿色、开放和创新之路

时间:2023/10/12 8:40:47|点击数: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这一全新的国际合作平台由此开启。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共建“一带一路”落地生根、持久发展,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大道。追溯十年历史,“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遇,成为一条和平、繁荣、文明、绿色、开放和创新之路。

  一、“一带一路”是完善全球治理的和平之路

  和平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只有大家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有希望。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贵,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在这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代,展现共赢共享时代价值的“一带一路”倡议经过十年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团结合作、共克时艰的平台。从理念上看,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弘扬开放、绿色、廉洁理念,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努力实现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让发展更平衡,为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拓展新实践;形成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等,创新全球经济合作模式。从实践的角度看,共建“一带一路”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不仅是推进经济合作,还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通过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形式,把各方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通过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共同应对风险挑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十年来,从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到提出并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中国用笃定的信念和扎实的行动,携手各方为持久和平凝聚更大合力,为普遍安全创造有利环境,为共同发展注入更强信心,为文明互鉴提供重要动力,为生态保护采取更多行动,持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一带一路”的发展历程证明,中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是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通过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合作共赢,这个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会更加坚实,这条和平之路将越走越宽广,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二、“一带一路”是推进共同发展的繁荣之路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也是人类社会永恒主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提供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致力于缩小发展鸿沟,从根本上化解造成各种冲突和矛盾的根源,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截至目前,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2013年到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预计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可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中巴经济走廊、中老铁路、雅万高铁、蒙内铁路等一个个旗舰项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中欧班列10年累计开行7.7万列,运送货物731万标准箱,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鲁班工坊”帮助20多个共建国家的年轻人掌握职业技能。

  中国同包括周边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合作时,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除了基础设施项目之外,中国在同周边国家合作时还高度关注民生领域,如减贫、环保、医疗、防灾等,推进大量惠及当地民生的项目。参与各国在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基础上,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要素与资源共享、产业优势互补、经济互利共赢。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不断扩大与各国利益汇合点,建设更紧密的“一带一路”伙伴关系,探索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从当初的蓝图变成今天的实景,化作了各国发展的实效、百姓民生的实惠。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企业秉持合作共赢原则,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民众,留下了一个个“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共建“一带一路”成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

  三、“一带一路”是为交流互鉴架设桥梁的文明之路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就要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向全世界发出增进文明交流对话、在包容互鉴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同时,共建“一带一路”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希望通过文明交流互鉴破解信任赤字、超越文明隔阂,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人文基础。十年来,中国同各方推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领域人文交流合作,中外文化交流持续向多领域、深层次发展。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建立“一带一路”经济信息网络、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等平台,与共建国家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不断加强,在经济合作的同时实现了文明交流互鉴。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遵循文明发展规律,尊重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价值共通、文明成果共享,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铺就了康庄大道。

  中国不仅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更是实践者和引领者: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呼吁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是为共建“一带一路”夯实社会基础,也是其追求的目标。“一带一路”传承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国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艺术节、影视桥、研讨会、智库对话等人文交流丰富多彩,促进民相亲、心相通。今天,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一条文明之路,各国通过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四、“一带一路”是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之路

  作为目前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建设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顶层设计、贯穿于各方面全过程。从“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到提出“坚持开放、绿色、廉洁、合作理念,致力于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合作目标”,再到“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深化生态环境和气候治理合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凝聚起把“一带一路”建成绿色之路的时代共识。中国倡导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在努力实现自身绿色发展的同时,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围绕绿色发展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中国不仅有意愿、有决心,而且重行动、建机制。目前,中方同有关方签署了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同31个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与32个共建国家共同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绿色产能及装备制造合作,建立绿色金融和绿色贸易体系,这些实际举措让中国与共建国家建立起“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十年来,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低碳能源投资已经超过传统能源。中国还与39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6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约2300名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十年的经验证明,“一带一路”与共建国家共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旨在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倡导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高水平的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共同寻求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绿色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星球。

  五、“一带一路”是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的开放之路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连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一个国家追求现代化,都不可能仅仅依靠自己、在封闭条件下实现,加强互联互通才能共同发展。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一带一路”传承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自倡议提出之日起就具有开放包容的属性。国际形势越是复杂严峻,就越需要各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全球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中国高举多边主义旗帜,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汇聚全球发展合力,展现大国担当。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展现中国推动开放发展的坚定决心。面对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以及新冠疫情冲击等不利因素,中国持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分享中国市场机遇,积极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十年来,中国已经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形成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比雷埃夫斯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建设运营稳步推进,中欧班列、丝路海运等扩展了国际大通道,丝路基金、亚投行等为经贸合作提供了金融保障。中国开放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为世界经济复苏贡献了更强动力。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将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继续同“一带一路”合作伙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必将不断增进开放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十年建设,成果有目共睹,照见我们向世界分享中国市场机遇、积极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有力印证了“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唱,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阳光大道。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这条开放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延伸向更多更远的地方。

  六、“一带一路”是促进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创新之路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进步丰富了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深海、极地、外空、网络和数字、人工智能等成为全球治理新疆域。面对新形势新领域新挑战,要秉持和平、发展、普惠、共治原则,积极推动新疆域治理规则与时俱进,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意见、利益和诉求。充分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权、话语权和决策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创新始终是一个关键词,我国与共建国家不断加强创新合作,共同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

  截至2021年末,中国与8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支持联合研究项目1118项,累计投入29.9亿元,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53家联合实验室。到2022年底,中国启动的“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累计吸引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千余个国别组织参与,涉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实施152个项目,支持建立或筹建30家区域科技组织、36家国际科技组织联合研究中心、5家国别科技问题研究中心,培养11.9万多名科技人才。中国主导发起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员单位达到67家。面对全球数字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与共建国家在智慧城市、移动支付和跨境电商等数字经济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为缩小全球数字鸿沟不懈努力;面对发展中国家可能遇到的技术壁垒,中国支持共建国家建立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组建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有力推动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共建国家转移转化;面对一些国家创新人才匮乏的困境,中国举办一系列科研交流和培训活动,助力共建国家创新人才培育和成长。实践充分证明,“一带一路”是名副其实的创新之路。科技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惠及共建国家的民生福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科技力量。

  (作者系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晓东)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