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仁波 苏醒:把握“四个突出”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时间:2020/9/9 17:33:29|点击数:
——关于加强云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云南是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99.6万人,规模居全国第三,特别是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居住在边境地区、高山峡谷地区,地势险峻、环境恶劣、资源匮乏,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前,搬迁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为了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云南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融入”的目标,把抓好安置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紧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着力提高安置社区的文明程度,提升各族搬迁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化素养、法治观念和精神风貌,不断增强各族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突出价值引领,提高各族搬迁群众思想道德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云南始终坚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心聚力、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结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注重发挥主流思想舆论的引领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安置社区建好用好宣传栏、文化墙、显示屏、公交站牌等宣传载体,发挥好县级融媒体中心作用,运用好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制作播出接地气、入人心的公益广告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为各族搬迁群众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提供导向,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自觉行动。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的作用,积极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深入开展革命文化、革命精神教育,广泛开展云岭楷模、云南好人、最美人物等评选表彰活动,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道德资源,促进和引导各族搬迁群众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
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搬迁群众面临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综合运用说理教育、情感教育、形象教育、自我教育等方法,重点在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关系调适、矛盾调处等方面下功夫,引导各族搬迁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突出扶志扶智,激发各族搬迁群众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云南始终注重激发各族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弘扬“西畴精神”,不断激发各族搬迁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斗志。
深化教育培训。广泛开展“学理论、学政策、学科技、学法律、学普通话”活动,充分发挥农民讲习所、农民夜校、乡风文明讲堂等阵地作用,采用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双语”讲解等多种方式,组织引导各族搬迁群众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学好用好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教育引导各族搬迁群众树立奋发有为、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思想观念。
选树先进典型。广泛挖掘、选树、宣传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评比、表彰脱贫示范户,总结推广脱贫致富成功经验,开展“脱贫攻坚我来说”“比学赶超”等活动,用身边人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形成见贤思齐、自力更生、主动发展的鲜明导向和良好风尚。
开展感恩教育。采取惠农政策宣传、新旧对比教育、忆苦思甜教育等多种形式,展现搬迁前后群众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等各方面的重大变化,提升各族搬迁群众的获得感,教育引导各族搬迁群众深刻认识到恩从何来、惠在何处,自觉树立和不断增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突出移风易俗,引导各族搬迁群众适应新时代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云南始终注重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社区文明程度,提振群众精气神。
树立文明新风尚。总结推广元阳县黄茅岭乡“六步工作法”,制定完善安置社区居民公约,发挥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居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作用,提倡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现代文明理念,破除陈规陋习,营造向上向善、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
养成文明好习惯。结合云南省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围绕培养各族搬迁群众健康文明生活习惯,聚焦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细节,广泛开展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公共卫生、健康卫生饮食、自觉遵规守法等五大习惯养成行动,组织开展“倡导公筷公勺,树立文明风尚”等专项行动,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各族搬迁群众文明素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焕发文明新气象。在安置社区广泛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好邻居”“好家风好家训”等评选表彰活动,广泛推行爱心超市、文明积分等奖励机制,引导各族搬迁群众强家教、正家风,推动安置社区和各族搬迁群众展现新面貌。
突出以文化人,提升各族搬迁群众文化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云南始终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承弘扬云南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各族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文明素质。
大力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把各民族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安置社区的规划、建设和布局中,打造有地域特色的社区空间形态,推进村史室建设,把历史文化“搬”到安置社区,增强各族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各族搬迁群众的风俗习惯、兴趣爱好,组建合唱团、花灯团、舞狮队、篮球队等,组织开展广场舞、体育健身、全民阅读、文艺培训等活动,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等惠民演出,让各族搬迁群众在活动中愉悦身心、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更新观念。
积极举办传统节庆文化活动。依托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引导各族搬迁群众在参与节庆活动过程中交流交往、增进感情,把安置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加大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力度。深入实施“指尖上的幸福”苗绣培训项目、锦绣计划等项目,面向各族搬迁群众开展民族文化技艺传承培训,以“龙头企业+合作社+搬迁群众”模式,积极支持各族搬迁群众发展服饰、雕刻、造纸、乐器制作等传统手工艺产业,有效扩大各族搬迁群众就业和致富渠道,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作者单位:田仁波,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苏醒,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
来源/作者:中国民族报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