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张兆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发展

时间:2021/8/17 9:25:20|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经验也已经证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与成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不断创新和发展党的指导思想的胜利。正是在这片古老的中国大地上,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引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道路,完成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强盛。

  一、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求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一)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与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的胜利,并不失时机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伟大的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实际中“求是”,在实践中认识和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并不断地深化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从而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赢得了历史主动性。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能够从中国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动机或者本本规定的思想出发,没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是做不到的;能够在纷繁复杂和不断变动的现象中认识到事物的内部联系,并揭示其规律性,也是很难做到的。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而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的。正是在中国民主革命斗争的实践进程中,经过艰辛探索,毛泽东总结出中国革命的“规律”,包括“战争规律”、“革命战争规律”、“抗日战争规律”、“中国革命规律”和“建设规律”。如果单从“中国革命规律”上讲,毛泽东这些探讨回答了四个关系中国革命全局的规律性问题,一是回答了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二是回答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三是回答了中国革命找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四是回答了中国共产党适时制定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对这些规律的科学回答,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认清中国民主革命所要走的“历史必由之路”,明确“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与历史任务,成为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指导思想。而这些成功的奥妙在于,它们反映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规律的客观要求。

  (二)搞清楚“我们在哪里”,搞清楚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这个新的征程就是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指出了我们“现在在哪里”的问题。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指出,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他还强调在弄清楚“我们在哪里”之后,我们还要“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要彻底搞通事物的道理和规律,并在实践中克服困难,砥砺前行。

  对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了详细论述。第一,从历史、现在、未来的联系上看,指出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第二,从我们承担的历史使命看,指出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成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第三,从我们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看,指出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第四,从民族复兴的使命看,指出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第五,从中国和世界大局的关系看,指出这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求是”进程中,不断用符合新时代中国实际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求是”之上探索和开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求是”历史上取得的最新成果。

  二、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

  (一)人民,只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的群众观以唯物主义的理论为基点,坚持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政治立场,最终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的价值立场。传统民本思想多立足于唯心主义,民众始终处于“庶民地位”,实现等级有别的大同社会为其目标理想。在观点上,毛泽东将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动力,传统民本思想将上天作为社会存在发展的动力。毛泽东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存在主体、认识和改造社会的主体及国家权利的享有主体。传统民本思想中君主是国家的主体。毛泽东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目的,传统民本思想的富民足民政策只是君主为了巩固统治的途径。毛泽东致力于通过教育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实现自由发展,不同于传统民本思想愚民教民的方式。在方法上,毛泽东通过阶级分析方法,经过实地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传统民本思想将阶级简单化,以官本位、知本行末为方法。深入分析毛泽东群众观与传统民本思想,有利于把握两者的本质,从而更好弘扬传统民本思想和毛泽东群众观,为新时代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理论借鉴。

  (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当选为总书记后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就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同时还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表述融理性和感性于一体,既包括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又包括了他对人民深厚的感情。体现在新时代党的自身建设上,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体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方略上,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时,进一步把这一思想概括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方略。他强调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事”中坚持“求是”的重大科学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在新时代团结、奋进、胜利的旗帜,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还指引着我们携手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行进方向。

  总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暨党的指导思想创新发展,从各个历史阶段的历史“实事”中、探索“求是”和发展规律、引导中国人民的“行动”,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梳理清楚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提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而且可以开辟出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天地。

  (执笔: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哲学所副研究员 张兆民)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