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张体伟:云南开放农业40年发展成就回顾

时间:2019/7/23 10:26:33|点击数: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来,云南已形成开放农业发展新格局。农产品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且连续多年稳居西部第一,已成为全省第一大出口商品;在国(境)外投资设立的农业企业数量名列全国第一,对外农业投资竞争力不断增强;国际农业合作交流日益频繁。云南农业开放发展取得的成就,与支撑构建开放型农业的改革举措、长期坚持农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开放政策等做法分不开。

  云南开放农业发展历程及举措

  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农业历经改革初期商品经济的探索、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7年来的国际融入以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扎实推进等四大历史阶段,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逐步形成开放农业发展新格局。

  1978—1991年:改革初期的云南开放农业

  改革初期开放政策实施的十余年,我国不断探索改革并逐步取消农产品统购统派制度,逐步建立以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农副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初期,云南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甘蔗、烤烟、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和畜禽、水产品等多种经营。1979~1982年,云南用三年时间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使全省农业得到持续和迅速发展,农业在改革中取得初步成效。1984年推行改革农副产品购销制度,扩大市场调节。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取消集体林区木材统购,开放木材市场;鼓励发展乡镇企业;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全面展开,由生产领域扩展到流通领域,逐步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987年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下发《进一步发展户办、联户办企业》的通知,逐步完善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全省农村初步形成以产品为龙头的国营、集体和个体的流通服务体系,组建省蔬菜联营公司,建设元谋、通海、华宁等外销商品蔬菜基地。到1988年调出省外的蔬菜达14.5万吨,仅元谋县的外调量占全省的43.8%。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增加,农副产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占24%,主要以烤烟、蔬菜、茶叶、松茸、猪鬃、兔毛、中药材等为主。不断引进优质牧草种籽、种畜和农机具、鲜花低温浸提技术、饲料微机控制配料等国外技术和设备,全省农业对外合作迈出坚实的步伐,初步奠定了云南农业开放格局。

  1992—2000年:市场经济初期的云南开放农业

  1992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云南现代农业开放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按照国际国内市场导向,云南积极探索发展贸工农一体化外向型农业,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云南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明确农业和生物资源开发是引进外资的重点领域,组建茶叶、烟草等外向型企业集团,以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形式,把云南农业引向市场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充分利用地理区位、自然资源、技术经济条件的优势,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与周边国家开展了双边、多边和民间等多种渠道的农经技术合作。1992~2000年这一时期,云南不断推进国际农业合作交流。先后实施了山地农业管理合作项目(YUM项目)、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德国援助造林项目、社会林业项目、亚行—全球环境基金技援ADB-GEF“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荷兰政府援助的云南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FCCDP)以及世行、联合国各组织农业合作项目等。通过国际组织农业合作项目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涉农部门机构能力建设,培育和造就了大批国际农业合作人才。

  2001—2010年:“入世”10年来的云南开放农业

  云南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贯彻实施农业对外开放意见。全省增强了农业对外开放工作的紧迫感,加大对外合作力度,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全省农业向产业化、集约型、效益型方向发展。加快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扩大农产品出口。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结合云南农业的资源分布和产业结构特点,总结各地发展出口创汇农业、订单农业、绿色食品和产业化经营生产模式等多种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投资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出口农产品基地和示范区。扶持一批产业化经营的出口企业,重点加强花卉、优质蔬菜、草食牲畜和生物资源创新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建设,扩大有竞争优势的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特色产品等农产品出口。鼓励全省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充分利用周边国家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将生产、加工基地建在国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加强农业对外合作。鼓励农业企业以技术、管理、劳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外农业合作。规范边境地区的对外农业合作和投资行为,推动农业企业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开展农业投资合作。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合作交流,开启“云菜”外销新途径。

  2011—2018年: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开放农业

  云南独特的气候、物种、区域等优势正逐步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2011年11月召开的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2012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曲靖市召开了全省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同年8月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自提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以来,云南正式将开放农业作为六大发展重点之一,制定了《云南开放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快推进实施开放农业战略,打造跨境农业经济合作带,建设外向型优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出口加工物流园区和种子种苗繁育生产基地。2016年底,云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我省农业对外合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农业对外合作联系会议制度;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促进产业合作;以交流合作为桥梁,推动技术合作;以装备为载体,推动资本合作;以跨境合作为平台,构建安全屏障,促进全省农业对外合作交流。

  云南开放农业发展呈现新的态势

  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出口贸易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且连续多年稳居西部第一,已跃升为云南第一大出口商品。

  逐步构建起农业国际合作新格局。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推进农业“走出去”和“引进来”,促进全省开放农业的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合作论坛”“云南—老北”“云南—泰北”“云南—缅北”和“昆明—河内、昆明—曼谷、昆明—仰光3个经济走廊”等区域、多双边涉农合作机制已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云南海投及国家开发银行与老挝、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相关部门分别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云南国际农业合作机制逐步形成。同时,云南加大在境外开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推介活动,促进了云南农产品贸易往来,为农业企业开拓境外市场提供了平台。云南已与东南亚、南亚、欧盟、北美和日本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保持良好的合作贸易关系。同时,技术合作主要以示范园区为桥梁,畅通技术输出、交流与引进渠道。

  农产品出口贸易及创汇持续增长。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已培植并形成产业带的出口农产品是“两烟”、蔬菜(夏秋蔬菜和冬早蔬菜)、优质水果、花卉、茶叶、咖啡、香料、中药材、野生菌等。云菜、云果、云烟、云菌、云花、云茶等高原特色农产品已初具规模且“墙内开花墙外香”,备受国外市场青睐,出口额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态势。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由1978年的0.19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48.04亿美元,而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外贸出口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27.54%,波动中增长到2017年的42.03%,云南农产品出口已跃升为云南第一大出口商品,产品远销118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由2001年的2.89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48.04亿美元,年均增幅达19.20%,而全国则由2001年的159.75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751.40亿美元,年均增幅为10.16%。由此可见,该时期云南比全国年均增幅高出了9.04个百分点。云南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份额呈现逐年增长态势,由2001年的1.81%,持续增长到2017年的6.39%。2016年云南农产品出口额比位居西部第二的广西的19.50亿美元高出129.23%,分别是同期新疆、四川、海南、陕西、甘肃、贵州、重庆等区、市的5.88倍、7.01倍、8.57倍、8.24倍、12.90倍、9.28倍、8.02倍,云南省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多年稳居西部第一。从农产品出口量看,全省农产品出口量已由2010年的68.21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205.43万吨,增长了201.15%。从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看,云南水果、蔬菜、烟草及制品是农产品出口的三个最主要品种。2016年全省水果出口额为18.67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1473.57%;蔬菜出口额高达12.15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160.92%;烟草出口额达4.68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23.95%。从农产品出口结构看,云南水果、蔬菜、烟草及制品是农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中的三个最主要品种。蔬菜、水果出口量和出口额近年来已双双超过烟草成为全省第一、第二大宗出口农产品。

  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的竞争力持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步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云南统筹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开放优势多重叠加效应,坚持“打高原牌、走特色路”,打造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与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相互投资的合作新模式已日渐形成。云南利用国内金融资源,引导金融机构为符合政策导向的农业“走出去”企业提供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开设了以“融商通”“融保通”“融税通”和“融汇通”四个金融产品组合,既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规避了汇率风险,还解决了“走出去”企业融资难和国际化经营风险商高的问题,云南国际农业投资合作成效显著。农业龙头企业对外农业投资合作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作为农业出口创汇和利用外资的经营主体,云南引导鼓励农业企业以购买、租赁、入股等方式,在境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和“原料在外、加工在内”的合作模式在境外合作建设原料基地,种植水稻、玉米、橡胶、热带水果、甘蔗等410万亩,与缅甸企业合作建设淡水养鱼基地1.8万亩。

  云南开放农业发展取得的经验

  纵观改革开放40年,云南开放农业发展新格局形成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主要与农业开放政策支撑引领分不开,与外向型龙头企业培育带动分不开,与坚持发挥独特区位优势和打造云品滇牌优势分不开。

  坚持政策支撑引领构建开放型农业经济。加快云南农业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云南农业对外开放合作取得实效,得益于长期坚持政策支撑引领构建开放型农业经济的不断尝试。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并贯彻实施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推进云南农产品对外贸易、农业对外投资合作和国际农业技术交流合作奠定良好的政策支撑基础。尤其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全省八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不仅带动了云南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为促进开放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产业支撑。值得强调的是,云南新近出台的《关于促进我省农业对外合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农业对外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打好政策组合拳,为云南农业“走出去”提供了较好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引领。

  坚持农业“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提升了全省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农业装备、育种资源、管理理念、技术培训“引进来”,在开放农业发展上狠下功夫,云南不仅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而且还加快了全省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进程。同时,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云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辐射南亚东南亚互利共赢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打造农业跨国产业链、产业带,推动了云南农业技术、农业装备、农业产品全方位“走出去”,加大技术输出力度,推进云南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动能,加快了全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了国际农业产能合作。

  坚持企业带动促进农业国际化、市场化和现代化。云南开放农业发展的40年,从全球战略出发,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按国际标准与市场要求,以企业为载体、以产销对接为抓手,大力开发名特优产品,瞄准国内外市场,举办农博会、农交会、茶博会,赴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中东和港澳台专场推介,全面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加全省的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外向度,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实现农产品市场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更加注重国际市场;农产品生产由数量效益型为主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更加注重标准化,更加注重利用外资,不断提高云南农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发挥独特地缘优势和“云品”“滇牌”优势。云南作为我国西南门户,长期以来充分发挥资源、区位、技术优势,以农业“走出去”为重要突破口,发挥对内对外开放经济走廊、沿边开放经济带、澜沧江开放经济带和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补齐短板,合理布局农业产业,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农业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扩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空间。瞄准国际味觉,盯住国内口味,全力打造“云系”“滇牌”特色农产品,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业态发展,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云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木本油料基地、蔬菜和食用菌出口基地,以及国际知名的优质茶叶生产加工贸易中心、花卉生产交易服务中心和优质咖啡原料出口基地,已初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研支撑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

  (原文载于《社会主义论坛》2019年第7期

(作者系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张体伟)

来源/作者:社会主义论坛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