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时间:2023/6/30 10:00:07|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并一再强调,要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此,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正确的理论指导,决定文化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够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在多样中谋求共识,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确保当代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想法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需要坚定的政治立场。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不管世界如何变幻,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阴阳相济、祸福相倚、有无相生的辩证思维,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躬行实践的实践特质等,在今天依然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因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然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与传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华文化的传统智慧来解决当今世界的新问题,提出新方案,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相融相通,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固有历史文化的民族,也就是丢掉了根本,无异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必将丧失自身文化的特质,进而迷失自我。只有守正创新,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才是切实可行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把中华文化生命整体作为自强不息、变化日新的“创造主体”和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接受主体”,在核心资源、问题意识、话语体系上突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保证其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丧失独立性和主体性,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必要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华文化不仅拥有俯仰千年、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更葆有面向世界、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广阔胸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断、推陈出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文明善于同其他文明交流,善于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优长。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和思潮之间的相遇与融合已成必然。这就更加要求今天的中国文化建设在海纳百川、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时代变迁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故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对西方文化采取漠视或拒斥态度,而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挺立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汲取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以服务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应当指出的是,加强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并不是去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推行西方国家的“普世价值”,而是坚持洋为中用,促进外来优秀文化本土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兼收并蓄、融合创新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探索。首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要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弘扬其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其次,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形式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表达方式和创新内涵。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需要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新的表现形式来呈现。将传统戏剧与现代舞台艺术相结合,将传统音乐与电子音乐融合,将传统绘画与数字艺术相结合等,不但能使传统文化更加接近年轻一代,同时能激发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思路。2022年央视春晚爆火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就是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与现代舞蹈及现代舞台艺术的完美结合;再次,要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与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意等领域相结合。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是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现代的方式与手段实现与时俱进,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展示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创意设计将传统元素应用于现代产品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后,要在立足中国传统、坚守中国立场的前提下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积极吸取西方国家和其他民族思想文化成果中的有益成分,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到含英咀华,为我所用。同时,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国际舞台,增强其影响力和传播力。
总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它不仅要求我们尊重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善于转化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从文化发展的理论来看,还是从文化发展的实践来看,“两创”方针都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性方针,是对以往各种传统文化继承发展观的超越和创新,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言以蔽之,只有采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的态度,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够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作者 赵娟系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民族文学所副研究员,本文系2023年度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文化人类学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