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韬: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
时间:2023/1/10 9:59:36|点击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当前,我国全面扩大开放的优势和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既面临新机遇,也要应对新挑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强大人力资源以及一流营商环境等新优势正在形成和巩固,具备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多方面条件。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而我国有14亿多人口和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每年进口商品和服务约2.5万亿美元,广阔的内需市场将继续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潜能,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
面对机遇。经济全球化虽遭遇逆流,但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展现出新的韧性。特别是数字技术强势崛起,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引领服务经济蓬勃发展,服务业开放合作正日益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都为我国全面扩大开放提供了历史机遇。
应对挑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严峻。人类还未走出世纪疫情阴霾,又面临新的传统安全风险;全球经济复苏仍脆弱乏力,又叠加发展鸿沟加剧的矛盾;气候变化等治理赤字尚未填补,数字治理等新课题又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特别是一些国家执意打造“小院高墙”“平行体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更好争取开放发展的战略主动。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全球经济复苏脆弱乏力,南北发展鸿沟进一步拉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促进全球发展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全球的发展将向何处去,就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而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一个行动方向,那就是“认清世界发展大势,坚定信心,起而行之,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推动全球发展,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这就是中国在世界发展乱局中所确立的前进方向,是有利于共创全球美好未来的正确选择。
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全球经济新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别于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的狭隘立场,中国正是始终坚持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观下有效抵制冷战思维的“小圈子”,更好地重塑了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不断以“榜样的力量”彰显中国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逆风之时的大国担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在增强全球发展新动能过程中,中国一直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始终践行多边主义,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反恐、维和、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领域推出一系列新倡议、新举措。中国主张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将发展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坚定不移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风险和挑战加剧,我国的贸易强国建设仍大幅度地向纵深推进,国际合作更加广泛,竞争优势不断加强。近十年,我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总额增长超过56%,由4.4万亿美元增加到6.9万亿美元,升至全球第一位。为推动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世人瞩目的贡献,在很多方面取得历史突破。能够取得这么多成就,得益于我国高质量开放方针的指引,各种制度进一步完善,以及作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从而使得“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寻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对外开放之路。
就“引进来”而言,外资管理体制“从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转变,外商投资法以及实施条例等实施,完善了外商投资管理制度,更强调对外资的投资促进和保护,给外商投资带来极大便利,也给投资中国的外商“吃下定心丸”,使得外商能引进来,留得住。2021年,我国引进外资达到1735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二。近十年来,我国先后建设了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创立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一系列举措不但支持了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更促进了全球贸易发展和世界经济增长。
就“走出去”而言,境外中资企业从2012年的2.2万家增长到2021年的4.5万家,境外投资存量从2012年的5000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2.7万亿美元。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每年高达1300亿美元左右,2021年投资高达1451.9亿美元,同比增长9.2%,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更是稳定持续增长。2021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03亿美元,同比增长14.1%。这一系列对外投资的增长,不但为新冠肺炎疫情下疲软的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活力,而且,“一带一路”建设的贸易畅通,也为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提供了便利条件。
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之一是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从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的新趋势来看,传统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不断向创新链领域拓展和深化,已经成为当前一个突出特征。因此,融入全球创新链,实施开放融合创新发展战略,既是顺应和引领国际分工演进新趋势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加速创新升级的需要。
促进创新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深度聚集和有效配置是推动全球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首先,打造良好的产业发展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如创建门类齐全、链条完整、配套完善的企业集群,构建服务国际重大需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聚焦行业难题的各类技术服务平台和重大创新成果交流平台。其次,优化创新资源合作环境,为创新要素的集聚提供必要的生态,如国际技术攻关项目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跨国公司进行联合协同攻关。第三,整合全球创新要素融入全球创新链,一方面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吸引全球创新要素参与国内发展,实现与国内优势要素的互补与合作;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利用当地高端要素和创新资源加快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者不可分割的,缺一不可。如果将三个“第一”做到位,“高质量”发展就有了更坚实保障。创新靠的是人,因此,需要更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中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另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的数字化浪潮蓬勃兴起,推动数字经济、数字贸易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引擎,但全球数字鸿沟依然存在,成为制约全球共同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世界上超过一半的国家尚未联入互联网,或只有有限的机会接入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数据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且各国发展不一致,数字安全威胁、网络攻击、高危漏洞等严重威胁到金融领域和能源行业。
中国坚持以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推动全球数字时代互联互通。一是加快贸易数字化发展。完善数字贸易促进政策,加强制度供给和法律保障,引进全球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华设立运营总部、研发设计中心、采购物流中心等,推动中国形成全球领先的商业模式创新。二是推动数字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基于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优势水平,加快规划多双边数字经贸合作协定,拓展与东盟、欧盟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与非盟和非洲国家数字经济领域合作,加大数据存储、智能计算等新兴服务的全球化发展。三是积极构建良好国际合作环境。加快制定符合全球发展的数字经济相关标准和治理规则,主动参与国际组织数字经济议题谈判,从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标志着全球经济活动开始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是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确定了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中国的绿色转型经验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首先,政策上全面嵌入低碳目标。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要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其次,行动上大力发展“自上而下”的绿色金融体系。通过政府推动,集中私人部门的力量和资源,构建包括绿色金融标准、环境信息披露、政策激励机制、产品创新体系、国际合作在内的绿色金融“五大支柱”。其三,全方位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技术转型是绿色转型的治本之策,中国用零碳钢、零碳金融、零碳建筑和零碳城市等绿色技术替代原有的高碳技术,大幅降低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中国持续深化可再生能源领域国际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施了一批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清洁项目,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先进绿色能源技术,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绿色解决方案。
在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国际发展合作动能不足的当下,中国倡议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对于化解国家间利益博弈日益激烈、全球疫情反复和全球产业链出现阻隔的复杂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彰显了中国对世界的责任与担当,也是中国对全球发展合作理念和实践的新贡献。
作者: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东南亚研究所 张文韬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