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间:2021/9/15 9:43:31|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个思想的“纲”和主线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加强文化认同,构筑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主要抓手和重要路径。
一、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文化与符号存在着一种天然联系,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符号,而符号则是文化的形象化和抽象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一贯继承、弘扬、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国内外重大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有力凝聚了民族精神,得到全世界中华儿女高度认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使其成为民族精神的源头,为世界上所有华人提供了“精神家园”,使之找到了自己的“基因”所在,有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一个人有自己的基因,一个家族有自己家族的基因,一个民族有本民族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将中华文化确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是在不断地叙述、表现、重释中生长和培育出来,并被有意识地传递给下一代成员,产生强大的内聚力。这些传递也就是指对“价值观、象征符号、记忆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证实、培育、选择、确定、保存和灌输。”文化的自信,聚焦于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以及它们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精神和意识,坚持文化自信,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并以符号和形象不断加强文化认同和积累文化自信。
二、借力“民族”的象征符号,凝聚全体国民为一体
文化符号只有运用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体现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以历史上积淀而成的中华民族为基础形成的以共善生活为价值导向、具备共同复兴关怀的中国国民聚合实体。就国内维度来看,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和国家关于中华民族建设的思想,不仅是字词的增添或者对“一体性”和“共同性”内容的强调,更是围绕“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和象征符号,构建各民族团结一心、全体国民凝聚一体的情感表达,具备文化、政治、社会性的符号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借助“民族”符号和象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论断,作为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华民族建设具有了与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同等分量的地位。
就国际维度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内政治社会秩序与集体认同建构的实践,离不开国际秩序环境的影响与约束,也必将在全球治理的过程中,确认和伸张自身的国家特性,从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互联共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走向“强起来”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与巩固,将关系到国内治理的效能,对外则关系到全球治理的参与限度与国际社会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秩序格局中,借力“民族”的象征符号与精神力量,团结各民族为一心,凝聚全体国民为一体,追求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实践。
三、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认共享的象征与符号
经过生产生活的交往,文化的交流,情感的交融,各民族守望相助,相濡以沫。在相互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更重要、更关键、更核心的是文化的认同和情感的交融。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创世纪神话中,都有提到天人合一,都有同源异流的族源传说,比如彝族、藏族、纳西族的创世纪神话传说,都有由一体而产生出汉族、藏族、彝族、白族、纳西族等的故事,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曾说:“神话和原始宗教绝不是完全无理性的,它们并不是没有道理或没有原因的。但是它们的条理性更多地依赖于情感的统一性而不是依赖于逻辑的法则。”情感正是神话产生凝聚力的内在基质,它产生的亲和力是民族团结的根本力量。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中华民族认同炎黄,并不是说炎黄是真正的血缘上的祖先,而是对以炎黄为代表的融合众长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正是这种认同,这种情感维系,使中华民族日益强大,中华文化也因之更加丰富多彩,各民族的文化始终融入进一个文化大家庭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让一个民族认同本民族文化是不对的,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悖。”在尊重和保障民族认同的同时,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国家共同体的团结,必须有赖于高层次的认同整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强调国家民族的情感价值与精神意义,塑造各民族成员认同的共同体象征与符号,为各民族的生息、繁衍和发展提供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符号具有表达和理解、传达和思考的功能,当符号被长期秉持、区别,其内涵外现,就塑造出外部形象,符号与形象的内核是相通的。民族文化符号一般包含三个特点:一是在流传中得到“民族共同体”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符合民族成员的心理和感受。二是世代的人们参与其中进行加工、创造,赋予其象征意义,并根据社会环境变化,对象征意义做出动态阐释,引起象征意义的不断变化。三是包含着感情、意愿,隐含着该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是“直观的感性形式”。我们要更新、诠释、创造民族新文化符号,使之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表达当今民族文化内蕴、诠释当代文化意义的表现形式,以强化全球化下的民族文化认同、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和国家的文化主权。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中,深入总结我们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深化对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研究,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从文化整合来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巩固各民族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象征与符号,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塑造统一的中华文化。
四、以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认共享的象征和符号为抓手,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通过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反映民族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意涵,体现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的重要任务,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崇并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体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治、法制的基本精神,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以符号和形象的共认共享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使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尤其是以树立和突出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的路径,在思想意识领域站稳脚跟,守住阵地,引导各民族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符号和形象反映和体现坚定党的领导,不断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执笔: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吉星)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