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未:摆脱积弊任重道远
时间:2018/12/12 7:47:36|点击数:
改革发展40年让云南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但是,底子薄、基础弱、发展滞后等积弊,需要花大力气破解,改革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大量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40年的农村改革发展经验表明,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关键在于通过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转移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40年来,全国从事一产的劳动力净减少7355万人,而云南则净增加387.8万人。云南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不仅远远慢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与全国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差距越来越大。2017年,云南三次产业的就业比例为50.8∶13.4∶35.8,全国为27.0∶28.1∶44.9。因而就云南农村富余劳动力来说,需要第二产业吸纳1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吸纳9.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云南农业弱质、农民贫困、农村落后,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三农”内部的问题,而是整个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问题。
工业化如何带动农业现代化成为根本性问题。云南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实现非农就业,关键在于云南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长期以来,重化工业优先战略的实施,为云南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进入2000年以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在全省经济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需求拉动型转变、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及生态保护日渐突出的大背景下,由于重工业与农业的协同发展程度远低于轻工业,以致工业和农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出现偏离,从而导致工业化难以带动农业现代化、难以支撑城镇化。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实现有效衔接。虽然云南农业产业化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兴起,但是至今农业生产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由此带来农业产业化带动力弱,难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难以提升小农户的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水平。调查显示,云南现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降低农户生产成本、进行产品深加工、疏通销售渠道、提供信息服务等方面较为薄弱,农户遇到经营性困难,主要还是依靠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朋好友的帮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甚少发挥有效作用。
农业提质增效依然成为难题。云南山高坡陡、耕地细碎化,地处边疆民族地区,使得农业发展先天不足。因而如何在“后天加强”中,实现第一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农民收入增长,始终都是改革发展40年来孜孜以求破解的难题。从纵向看,40年来,云南农业经济效益呈波动性提升,表明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不稳。2003年后,要素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2011年以来,云南实施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更加突出比较优势,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但是,形势依然严峻。从横向看,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农业发达省份比较,云南农业经济效益仍然偏低。2017年云南农业经济效益仅居于全国第24位,与云南优越的农业资源和农业发展条件很不匹配。
(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晓未)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