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蒋文中:传承云南民族饮食生态文化 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践行者

时间:2021/10/15 9:28:19|点击数: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饮食是人类生存之必须。饮食文化,是人类发展和人与自然生态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云南民族饮食文化可谓是中国饮食文化中奇丽夺目的瑰宝,其丰富的生态文化及饮食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继承发物的优秀文化传统。

  一、在源于自然,取之自然,顺应自然中演进发展

  云南地处西南,气候多样,山多林密,江河纵横,湖泊棋布,为早期先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他们不仅食“土产”、“六畜”,也食山果野菜,鸟兽虫鱼、花果草木无不在觅食之列。《后汉书·夜郎传》载:“句町县有桄榔木,可以为面,百姓资之”。《华阳国志·南中志》也说:汉代兴古郡境内的僚、濮所在地,“有桃榔木,可以作面,以牛酥酷食之,人世间资以为粮”。樊绰《云南志》卷二说,唐代永昌(保山)西北“其山木肥活,种瓜瓠长丈余,冬瓜亦然。皆三尺围。又多薏、苡,无农桑,以此充粮”。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说宋末元初的么些蛮,“俗甚俭约,饮食蔬薄,一生之粮,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块根可吃”。《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四说,明代的傈僳族先民“其妇人则掘取草本之根以给日食”。清雍正以来一些地方志说,有很多土著人,一年有半年以上靠采野果野菜为生。在大量的各民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史诗中也有很多最早的采集饮食的描写。如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有:“虎虎那时代的先祖,看猴子摘果,他们学着摘来吃;看见竹鼠吃笋,他们跟着采来尝;看见穿山甲鳞甲满身,他们也穿起树叶衣裳;听见鹦哥鸣叫,他们也学着把话讲……”。反映了采集时代各族先民生活源于自然,取之自然的悠久历史及生活生产习俗中保留下许多与今天生态文明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中,值得总结的人与自然演进的原型。

  源于自然,取之自然,是云南各族人民最根本的饮食基础。即使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今天,云南吃野生植物有百种以上,如斑茅芽、猴头果、藤篾果、苦竹笋、羊咩咩花、揉揉果、木瓜果、山药、薰棕、老鼠果、木耳、牛耳朵菜、水芹、节节菜、酸荞、水香、金介、白花、芭蕉花、竹笋、臭菜、鱼腥草等,特别是各种菌菇。在各族人民的菜谱里,田中鱼螺、水中浮萍、叶上的虫、树上的花、草丛的芽、蚂蚁的蛋、土里的蛹、经过他们腌、煮、漂、炸的工艺制作,形成色香味美的绿色生态佳肴。云南南部地区民族至今常用芭蕉叶包饭包菜吃。竹筒是人们随身常用物,喝汤饮酒,生态环保。饮食上不论肉类、蔬菜,一般只加盐和辣椒等调料烧煮食用,很少用油炒食。各民族味喜酸辣,善制调料,如哈尼族制作的豆豉和酸菜很有名,配上辣椒、香柳、葱姜、盐等,作为蘸水和底料。德昂族把采集的野菜与调料一起舂细后吃。基诺族用树生的格罩罗果,捣烂加椒、盐制成每餐必备的酸辣调料。各种源于自然的食物,展现了各族人民生态的饮食和自然达观的生活乐趣。

  云南各民族饮食生活都十分节俭。为了让食物得以长时间保存并发挥营养易消化,都善于腌制、腊制肉食品及果蔬酸菜品。如白族的火腿、香肠、猪肝酢、油鸡枞和螺蛳酱等,彝族坛封的大块“坨坨肉”,纳西族的腊排骨、“琵琶肉”、风干鸡、风干鸭及腊肠,回族的腌牛肉干巴等,放上一两年不变质。苗族则将猪将鲜肉切大块,再一层肉、一层盐放于坛中。三天后再烧些糯米饭同甜酒糟入坛,最后加一些辣椒面、花椒粉,坛口密封,腌一月余即可,通常可保存一至两年。布朗族也将青菜或鱼、肉共置于坛中,还在腌制品的最上面放一层米饭密封,使其自然发酸,制成酸肉、酸鱼、酸辣椒等。竹笋制成酸笋是傣族、布朗族等亚热带民族喜爱的主要家常菜。每年发笋季节,每家都要腌制大量的酸笋或干笋,供全年食用。哈尼族的暴腌芭蕉心、蜂蛹酱、雀肉酱很有名,而白族妇女用苍山雪炖甜梅,作成蜜饯、雕梅。藏族以奶制品见长,除每天不可缺的酥油茶外,还将一时吃不完的鲜奶入桶发酵后制成酸奶,或凝固干燥后制成奶酪和奶饼,或将发酵的酸奶加入锅中加热,蒸发干后再倒出摊开晒干制成酸甜可口,富于营养的奶渣。所有这些地方民族名食,都充满了源于自然,取之自然,顺应自然的原生态特点。

  人类的饮食,对生态影响最为直接,且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通过在源于自然,取之自然,顺应自然中演进发展的云南民族饮食中的生态文化看,可对其中绿色饮食消费加以提倡。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倡导推广绿色消费。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要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推广节能、节水用品和绿色环保家具、建材等,推广绿色低碳出行,鼓励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再生产品,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在认识自然,道法自然中改造完善客观世界

  在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饮食文化中,云南民族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生态绿色魅力不断显现出来。云南民族饮食,不仅有着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足迹,更有着在认识师法自然中进步发展的可实践内容。从中不仅可看出云南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而且还反映出认识和改造完善客观世界的创造精神。

  自然环境是饮食文化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云南高原、山脉绵亘,河流纵横,平坝与湖泊镶嵌其间,形成多姿多彩的地理风貌和干湿分明的立体气候,极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被称为动植物的王国。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全省气候和物种多样,形成立体农业构架。云南各民族在其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深得自然之性,结合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了具有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又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饮食传统和内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云南绿色食品。

  云南各民族饮食因居住环境而各不相同。坝子和河谷地区多以稻米、小麦为主食,居山区的则以玉米、荞麦、洋芋等为主食。高山区以荞、麦、青稞和牛羊肉为主食。因自然条件不同,各民族烹调饮食也因地制宜,总结出多种多样与当地自然条件相吻合的地道的民族风味食品。如居住坝子和河谷地区傣族的香茅草烤鱼、酸笋煮鱼煮鸡等,酸辣可口,十分开胃。壮族有辣血旺、壮家烧鸭、皮肝糁、炸沙虫、岜夯鸡等,特别用花卉为染料制成五色糯米饭、粽子、米花糖。居住半山区的阿昌族的佳肴有猪内冻、烧肉冻、凉拌小芹菜、酸粑菜、舂南瓜饼等。德昂族擅长煮、炖、拌、舂等技法,有凉拌香木瓜、竹筒捣菜、酸木瓜煮牛肉等。景颇族有火烧牛干巴、竹筒煮阳鸡、竹简煮酸笋、舂鳝鱼、撤皮等。居住高山区的藏族则把青稞面做成糌粑拌入奶茶、酥油、奶渣、糖或浓茶等随时食用。怒族将玉米制作出花样多酌包谷稀饭、包谷粑粑、煮焖咕嘟饭等。石板粑粑最有特色,用打磨光滑的石片,火烧热后,把和好的面糊烙食。傈僳族则用从漆树籽中提炼的漆油炒鸡、炒菜,成为一大特色。独龙族喜将肉做成肉松或切成小块,密封在竹筒里,随身携带,便于生产和出远门时食用。傣族的竹筒饭、菠萝饭也别有风味,酸笋更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各民族开胃解暑家常菜。滇东南的壮族则用三七花、叶、根、须做成药膳。这一切都成为云南道法自然,风味独特的天然传统名肴。

  云南各民族在自然条件各异的环境中里生存发展,深知一切食物源于自然恩赐,在认识自然、道法自然、改造完善客观世界中,总结出丰富多彩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绿色食品和特色菜肴,不断丰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态饮食文化内涵,其中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值得加以总结和发扬。正如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瑞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演讲时强调:“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在崇拜自然中形成与万物相生的信仰

  云南少数民族普遍有相信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这是与今天人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最初始的信仰,对天地万物的祭祀始终贯穿于各民族生产生活之中,以祈求神灵保佑和大自然给予恩赐,获得粮食的丰收和生活的富足。在农业生产中,在祭神、祭天、祭山及插秧、播种、尝新、收割及狩猎中,饮食均作为祭祀天神、地神、家神、灶神及祖先仪式的主要内容。

  在历史记忆传承中,彝族从正月初一至初三均要举行隆重的祭山活动。还有“祭天”活动,各家要做糯米饼,按顺序埋于龙树下,将猪血洒于饼上,分食血饼。清《元江志稿·节序通俗》上也记载:“每年二三等月,为祭龙期,先后不一,夷人均祭龙日宴宾,非醉不欢”。播种和栽秧时节,各民族均要向秧神、谷神、祖宗、山神甚至布谷鸟祭献。大理白族立夏栽秧,要举行“秧崇”活动并齐聚本主庙饮宴。哈尼族栽秧前要布谷鸟敬献,并欢度“黄饭节”。彝族人下种前,要祭祀祖宗并过“密枝节”。景颇族认为鬼神掌管着一切,要使人畜兴旺,五谷丰收,免除疾病,全寨一年之中有两三次盛装祭献并与神鬼共享盛宴。布朗族尝新这天,全寨每户派出代表在“布占”(巫师)率领下,到地里摘新,并将做好的新饭新酒送到缅寺敬献菩萨、寨神。怒族过尝新节时,要祭天神、地神和家神灶神,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云南少数民族在对动物饮食中也有很多忌禁。如纳西族善养马,但不食马肉。普米族不吃水牛肉和马肉,这是因为马、水牛、家狗是人们生产劳动的好帮手。德昂族尝新节时,要向“谷娘”、“谷魂”、黄牛、家狗献过后才开始尝新。很多民族有敬狗的习俗和不吃狗肉的禁忌,傈僳族在吃年饭时,要舀一碗让狗先吃。阿昌族在祭谷神后分享祭品时,首先要将狗喂饱,然后人才吃。拉祜族尝新节吃米饭时,要先给狗几个饭团。拉祜族就忌杀狗,不吃狗肉,而绝大部分瑶族则禁食猫肉和蛇肉。

  在云南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中,由于生活和宗教信仰方面均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沉积,反映在饮食方面同样有各自不同的饮食习俗和宗教忌禁,这既是对崇拜自然的原始宗教信仰渗透于饮食习俗中的又一体现。构成云南民族与万物和谐相生饮食文化内涵的又一特征。显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人在谋求生存中,在对自然索取中,又希望能与自然的和解中共生发展。饮食成为不仅是为满足个体生理的需要,而且是家庭和社会联系的纽带,是人与人、人与神、人与自然之间相生共存的媒介,并繁衍出在生产、生活、祭祀活动中的观念和习俗文化,这其中的生态伦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传统,有很多是值得加以继承和发扬的。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9月30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执笔: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历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蒋文中)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