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在云南城市民族工作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间:2023/9/11 16:07:38|点击数: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速,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进入活跃期,城市已经成为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中心,成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场域。城市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和引领带动作用。云南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和亲近感,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维护云南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提高对新形势下开展城市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云南将城市民族工作纳入全省民族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规划,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同落实,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各地根据本地区民族工作的具体情况,正确认识当前民族工作重点的转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加强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理论渊源、本质特征、现实挑战和实现路径的学习、理解,推动民族内部之间、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避免狭隘或极端的民族主义倾向,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加快城市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云南从关注各民族低收入群体入手,了解其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积极帮助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消除矛盾隐患,实现城市各族群众共同富裕。除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外,还基于社区层面设计解决路径与方案,从增强内生动力方面,为城市各族群众提供职业技能和生活技能帮助,通过金融支持、信贷政策的有效注入,以推进同城待遇为目标,以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为重点,积极消除不稳定的社会隐患与和谐民族关系构建之间的内在张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是加强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的双向互动,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云南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消解、平衡各民族居民之间因文化背景、个人需求、生活习惯的多元化带来的疏离感,促进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方面在城市社区中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城市文化活力;另一方面在各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心铸魂,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增强各民族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理解,对城市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四是健全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云南不断健全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城市民族政策法规的研究、补充、修订,先后出台《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全省16个州(市)均出台了贯彻落实意见。同时,加大对城市民族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在城市民族工作中做好普法宣传,让民族法律法规、法治观念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贯穿在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
五是改善城市民族工作条件,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障基础。云南各级党委、政府从加强民族工作部门和社区场地建设入手,推进社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使社区真正成为联系和服务各族群众的主阵地。同时,对城市各民族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培养、使用,逐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薪酬待遇,加大民族政策、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加强专业人才储备,加大城市民族工作专项经费和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经费的投入,改善基层城市民族工作部门在机构、场地、队伍、经费等方面的条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良好的保障基础。
随着各民族大融居、大散居和云南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各民族在城市中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维护城市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在推进云南城市民族工作中不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是最终实现城市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根本保障。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21BH143)的阶段性成果;“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项目经费支持。
(作者系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民族文学所所长、研究员 王俊)
来源/作者:民族时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