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范玉金:新时代青年人才应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中感悟思想伟力

时间:2022/3/2 10:52:47|点击数: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年人才工作是党的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新时代青年人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真切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谆谆教导,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时期,尤其是知青时期的人生经历中感悟思想伟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铸牢“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思想基础,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一、勤学苦练、增强本领,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求深入

  (一)跨越千里地运书。1969年1月13日,根据组织安排,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知青们开启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他们乘坐“知青专列”,从北京出发,绕河南、过黄河、到西安,在陕西铜川下火车,又换乘卡车,一路颠簸,黄土滚滚,途径延安、延川,过文安驿公社,才抵达梁家河大队。知青们带了很多行李,但大部分是被褥、衣服,虽然体积大,分量却不重。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带了两个箱子,村民看他的箱子小,以为很轻,过去一拎,结果非常沉,说道:“呀!这箱子看着不大,咋这么重!里面装了金元宝吗?”后来才知道,两个沉甸甸的箱子里装的全是书,当时的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梁玉明这样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当时是个15岁的娃娃,这两大箱子书,我们干惯了体力活的村民都觉得太沉了,他竟然从北京一路搬到千里之外的山沟沟里来,真是太不容易了”。

  (二)夜以继日地读书。习近平总书记酷爱读书,总是利用零碎时间埋头苦读,数年如一日保持刻苦学习的习惯,老乡评价他“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说他放羊时“把羊赶到山坡上吃草,自己坐在地畔上读书”,同他一起插队的雷平生回忆“白天干了一天活就已经很累了,晚上吃过饭,我如果觉得累,就睡觉了。而习近平总书记吃过晚饭总是拿起书本,开始学习。他怕影响我睡觉,把灯移到一旁,用身体挡住光线。他看书常常到非常晚。”。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就研读了《史记选》《后汉书选》《三国志》《中国古代思想史》等历史文化著作,背诵了《离骚》《古诗源》《李白诗选》《三曹诗选》等古典诗词,阅读了《静静的沌河》《九三年》《战争与和平》《一九一八》《悲惨世界》《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等国内外名著,以及《中国古代军事理论选集》《三十六计》《毛泽东军事文选》《战争论》《罗斯福见闻录》《隆美尔战时文件》《太平洋战争:岛屿战争》等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甚至还研习了美国著名学者亨利·基辛格的《核武器与对外政策》《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展望》等论文。

  (三)对比分析地看书。习近平总书记注重阅读比较,常常就一个观点或史实,找到不同的参考书籍拓展阅读,几本书同时看,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全面、立体地理解和把握一个知识点。比如看中国历史时,不仅看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还看钱穆、吕振羽等不同版本的中国史书,掌握史学家们的不同观点;学习苏联历史学家谢缅诺夫《中世纪史》时,还参考《基督教青年读本》等书籍,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阅读苏联卫国战争军事著作《伟大卫国战争年代苏军战术的发展》《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时,还把《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个不熟悉的俄国地名,学起来孜孜不倦,深刻领悟真理的魅力。

  二、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上下功夫

  (一)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国家与革命》《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法兰西内战》等经典著作,做到了经常学、反复学、持续学、真正学。习近平总书记曾议论《共产党宣言》的中译本问题,说这部著作有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等不同译本,不同学者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解各有不同,感慨道:“这么一本小薄本经典,就有这么多名堂,可见认识真理很不容易”;他就《国家与革命》里阐述的一些问题与朋友进行探讨,讨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认为高级阶段即进入共产主义,届时国家将逐渐消亡;他下大功夫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窑洞里谈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认为矛盾的不同侧面不可分离、紧密联系、互为存在依据,而辩证法既要考虑对立还要考虑统一等。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地、系统地、持续地深入学习、潜心钻研,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深、学透、学懂,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入耳、入脑、入心。

  (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是为乞讨老汉倾囊相助。有一年秋末冬初,习近平总书记到文安驿公社买煤油,遇到一个乞讨老汉,就把身上的钱、全国粮票、陕西省粮票等掏光给老汉,还把外套脱下来给他,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倾其所有、毫无保留。二是翻修厕所。习近平总书记在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开展社教工作期间,大队公窑外面有个用木头、秸秆和土坯建的“茅厕”,非常简陋,又脏又臭,难有下脚之地,习近平总书记看到后就去翻修。他把旧厕所拆掉,用砖和石头重新建造,团县委书记陶海粟看到后劝他别干这个活,习近平总书记回复道“这个厕所‘年久失修’,总得有人修”。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改造下,赵家河诞生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村民们看到后,纷纷效仿。三是放弃1974年上大学的机会。“文革”后期,大专院校政策有了一些变化,知青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可习近平总书记却决定1974年不去上大学,同行知青雷平生听说后劝他:“1974年招考工农兵学员,可是个难得的机会”“万一将来有变化,不再允许招生,你可就上不了大学了。”习近平总书记回答道:“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老百姓做点事情”。

  三、注重实际、实事求是,在勇于担当作为上见成效

  (一)闯过“四关”。习近平总书记曾公开发表题为《我是黄土地的儿子》的回忆文章,坦言自己真诚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过了四大关:一是跳蚤关。陕北农村家畜家禽身上有跳蚤,窑洞四面和地面都是黄土,跳蚤很容易滋生、繁殖,当时到梁家河后队插队的6名知青睡在同一个炕上,总是被跳蚤叮咬,身上常有又红又大的血包和感染的脓包。知青们想了很多应对措施,尽量保持地面干净,通过抖动裤筒把零星跳蚤抖掉等,效果都不是特别理想。经过不断融入农村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和知青们适应能力提高了,“无论如何叮咬,照样睡得香甜”。二是饮食关。陕北农村生活贫困,主要食用粗粝的杂粮,加上没有油水,肚子总感觉空荡荡的。蔬菜种得很少,老乡就腌制“酸菜”来食用,知青们长期没有新鲜蔬菜,嗓子“噪得冒烟”,时常向关系好的老乡要“酸菜”吃。1973年下半年,延安地区革委会对当时仍在生产队劳动的知青每人补助200元人民币,这让习近平总书记和雷平生在1974年春节过了个肥年,他们买了几十斤猪肉,将其中一块生猪肉的瘦肉一片一片切下来,蘸着酱油膏吃完了。三是劳动关。刚开始在梁家河劳动时,习近平总书记干活不熟练,每天只能挣6个工分,还没有当地妇女高,但他能受罪、肯吃苦。村民刘金莲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干活的经历:“他从村里往地里挑粪,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他就把衣服脱下来,垫在肩膀上。垫得薄了,不管事,扁担还是磨得肩膀受不了。垫得厚了,使不上劲,扁担又容易掉下来。没过多久,他的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也不用垫衣服了”“夏天,太阳很毒,他身上都晒红了,之后又蜕皮。我老伴看他太辛苦,就说‘你坐那儿歇歇’,他回复‘没有事,干完这一气儿再说’,结果,又干了很长时间活,还不歇着”。经过2年时间的锻炼,习近平总书记拿到了壮劳力的10个工分。四是思想关。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这段时间,正是从少年到青年成长,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从迷茫彷徨的15岁少年,到离开时充满自信,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的青年,不仅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还经常称自己是“农民”“我们老陕”,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他在文章中指出:“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

  (二)走入“政界”。1973年3月,延川县开展第二批社会主义路线教育活动,团县委书记陶海粟推荐习近平总书记到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开展社教工作,20岁的习近平总书记实现了从农民到干部的身份转变。在赵家河的8个月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负责政治教育、班子整顿、干部配备等行政工作,还和村民们修梯田、生产粮食、植树造林,业绩非常突出。一是把社教工作主持得有声有色。习近平总书记来之前,赵家河村民对社教不感兴趣,开会时懒洋洋的,不认真听,有时候两三百人一起乱,社教干部和村干部不得不维持秩序:“大家好好听啊!别瞌睡了,别在下面开小会!”,但是依然没什么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来之后,讲话特别有意思,从来不枯燥地说教、喊口号,而是寓教于乐,把亲身经历、政治文化、地理知识、历史事件、文学艺术、北京趣闻和社教工作相结合进行讲授,讲得实实在在,村民们很感兴趣,特别爱听,都称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能把人听憨”。有时候一晚上讲不完,习近平总书记就说“且听下回分解”,留足悬念,让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有的村民手里夹着一支香烟都忘了吸,突然感觉到烫手了才连忙扔掉。二是带领村民打土坝。赵家河有个山沟叫“神车沟”,一部分村民想打坝,增加土地;另一部分村民反对,认为夏天山洪一来就会把庄稼淹没,始终无法统一意见,工程一拖再拖。习近平总书记来了之后,说干就干,一锤定音,第二天就开工。当时恰逢寒冬腊月,土被冻得硬邦邦的,铁锹和镐都铲不动,村民们都不想上山受苦,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大家:“加把劲!锅里有了,碗里也有了;锅里没有,碗里也没有”。通过白天大干,晚上夜战,不到3个月时间,“神车沟”就被填得平平整整,赵家河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土地(直到今天,这块坝地还在大量种植粮食,产量很高)。三是办“青年夜校”。习近平总书记白天和村民们一起干活,晚上还要组织二三十个年轻人,挤在一个窑洞的石条桌周围,点起煤油灯,给青年们讲课,教青年们识字、唱歌跳舞。习近平总书记办的夜校很受青年们欢迎,是当时延川县最好的夜校,后来还成了全县的试点(即“赵家河青年夜校试点”)。习近平总书记待人随和、亲和力强、知识丰富,与赵家河村民们有很多共同语言,关系处得非常好,工作得到高度认可,冯家坪公社书记赵廷璧要留他在赵家河大队当党支部书记,但文安驿公社书记白光兴也想要他回梁家河当党支部书记,因此当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结束社教工作,返回了梁家河。

  (三)当好“书记”。1974年1月,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为当地群众办了很多实事好事。一是建成陕西第一口沼气池。1974年1月8日,《人民日报》发布了一篇关于四川推广沼气的报道,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注意。为解决梁家河烧柴做饭、点灯等老大难问题,他先后两次到四川考察学习建设沼气池的技术,见到沼气池就要搭着梯子下去看,认真观察各种条件下不同材质的沼气池,甚至连入料口、出料口及密封口的做法都学习得非常具体。第二次去四川历时40多天,考察了5个地区17个县,途中还经历一次交通事故,乘坐的车辆差点掉下悬崖。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学习了不少办气的技术,还带回一个技术员,他结合延川县的气候研究、施工,在知青住的院子旁边挖沼气坑。刚开始修建时,沼气池有裂缝不产气,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几个青年,下到臭不可闻、一片漆黑的沼气池里,把沼气池里的水、粪便全部挖出来,打着手电筒找裂缝,用水把裂缝冲洗干净,再用水泥仔细修补。排除了这些故障,1974年7月,沼气池顺利点火,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终于建成了。办沼气不仅解决了困扰梁家河多年的燃料不足问题,而且还可以做饭、照明,增加庄稼的肥料,梁家河用了十几年,到1987年村里通了电,沼气池才退出历史舞台。二是带领村民打了一口井。梁家河前队的饮水,是在河里挖个渗水的坑,拿瓢舀到桶里挑回去喝,水很浑浊、不卫生。习近平总书记刚当党支部书记的那个冬天,带领村民们人工挖井,他亲自下到井里,用镢头挖出石头、泥土,再装到筐筐里吊出井口。挖井的过程很危险,不停有小碎石掉下来,挖了很深才看到水,水冰凉刺骨,习近平总书记就踩在冰冷的泥水里挖,挖井的时间很长,他的腿冻得落下了毛病。大概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水井终于打成了,解决了当时喝水和菜地灌溉的问题(直到今天,梁家河村民还在喝这口井水)。三是给梁家河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和磨坊。在20世纪70年代,搞副业是有风险的,但习近平总书记心里装着老百姓,又有一股闯劲,克服困难推动了一些便民服务:办铁业社,免费为村民制造和修理铁锨、镰刀、锄头等农具,解决了生产工具的问题;办代销社,先跟供销社赊账,把东西“批发”回来,原价卖给村民,一分钱也不挣,为村民提供了便利;办缝纫社,组织村里的妇女集中做衣服,缝补衣服,其他村民则节省出缝补时间去劳动,发挥各自所长,把村里的生产生活安排得十分顺畅;办磨坊,用柴油磨面机免费为村民磨面,改变了过去村民用石碾子磨面费时费力的局面,把村民从家庭事务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带领村民打了5大块坝地,教村民种植烤烟,搞了河桥治理等,给梁家河带来很大变化,村民们至今还在受益。

  “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习近平总书记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深得梁家河群众的肯定和认可。1975年10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准备离开梁家河去上清华大学,村里男女老少们早早地守在他的窑洞门口,依依不舍地为他送别。双腿不便的残疾村民拄着双拐赶来了,几个婆姨难过得流下了眼泪,10多个村民把他送到县城并凑钱拍了照,还有人把他送到了延安……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经历,值得新时代青年人才认真学习。

  【作者: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青工委主任、副研究员 范玉金】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