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兴科教融合之路得驾好“三道车”
时间:2022/6/17 15:57:20|点击数:
1929年5月4日,上海《生活周刊》刊发了一篇署名“醉梦人”的重磅文章——《十问未来之中国》,文中怒问:“吾国何时可行义务之初级教育、兴十万之中级学堂、育百万之高级学子?”“吾国何时可参与寰宇诸强国之角逐?”……十问椎心泣血,饱含着国人当年的苦难与屈辱、希冀与梦想。“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国家和历史的发展要求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这势必要求我国教育体系得回答好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科技、文化事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发展愈加依赖科技以及人文哲社研究成果的普世化,尤其是我国面临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驱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诸多“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部分科研机构从国家战略、关键领域急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度,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独特资源优势。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高度来看,高等院校、国防科研机构、国企科研机构、部委科研机构和地方科研机构等五大科研体系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我国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我国科技体制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科研机构参与研究生教育日益面临存量与增量之困,研究生教育“双轨制”受到挑战与质疑。在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创建初期,科研机构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科研院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然而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化率明显失衡。这显然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距甚远。由此,可通过发展科教融合之路,从观念、实践、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为着力点,回归到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上来,也为哲社类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供科学的现实路径。
驾好“观念车”
观念创新是一种高度自主的行为,而激发创新行为的原动力就是“问题”的发掘和深究。传统教学育人模式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对授课内容全盘接纳、逐渐丧失了对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
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观会将教学实践纳入到科研范围中去,加强教学的科研性,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把研究方法、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以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打造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并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
以育人为导向的科研观即坚持科研的教育性和教育的科研性。鼓励具有高水平和充足科研经费的导师承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担,培养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融入科研工作的同时学生也能较早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竞争、处理人际及把握机遇。
实施科教融合,就是倡导科研从利益取向回归人才培养,重新确立科研开展的目的,绝不仅仅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学术声誉。实施科教融合即有效通过并利用科研实践平台,了解学术前沿,拓展理论认知,培养创造协作力和通识能力。只有当二者相融合,对教研精力的投入与人才培养的投入相统一,才不会顾此失彼。
驾好“实践车”
科教融合的创新发展要想取得实质性成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学科、人才、平台、服务社会等方面建设,都需要科研成果向实践的实际转化。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技术研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在亲身从事研究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因此,建立科教融合联合发展的模式必不可少。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探索寓教于研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和持续创新的科研协作模式。
教学和科研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并良性互动。只有科研工作者身兼科研、教学主体,他们才会在教材、课程和教学中自由应用新的科研成果,传播和推广新的理论,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科研成果可成为人文社科类专业课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保证了专业课教材建设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编辑出版与时俱进的优质教材,为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样既提高了教材质量和教学水平,又推动了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既促进了知识水平的提升和基础理论的更新,又推动了相关科研向纵深发展。
例如著名的兰德研究学院(1970年创办,1987年更名为兰德研究生院,2004年更名为帕蒂兰德研究生院),该院于1975年首次获得美国西部院校协会认证,可授予政策分析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院独立运行,同时获得兰德公司的智力与资源支持。兰德公司作为一家非营利的综合性决策研究机构,通过研究和分析帮助有关部门改进政策或提供决策参考,其研究人员通过授课、举办工作坊、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成员等方式参与博士生培养。传统的研究生培养通常以某一学科为基础,而政策问题不可避免地属于跨学科性质,兰德公司丰富的人脉资源使得研究生院的博士生有机会接触数以千计的全球顶尖政策研究专家,并切实参与现实情境和跨学科研究项目,从而推动研究生院的课程设置,激发博士生论文选题的创新想法,提出有待解决的新政策问题,还引发对现实中复杂政策问题的深入思考。于是,帕蒂兰德研究生院可以为博士生提供独特的教育经历,同时博士生培养工作也为兰德公司的研究项目提供多元视角和多维支持,使其能够长期保持在政策研究方法创新的前沿。两者的有机结合、有效互动,正是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魅力之所在。
科研成果可以先在教学与科研中转化,经过实践得以确保其真理性、科学性、可行性之后,再通过决策咨询向政策、法律、法规转化,切实推动公共政策的产出以及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发挥人文社科的特色科研优势,积极探索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推动联合科研攻关,联合人才培养、科教资源共享将成为人才兴国战略的最佳实践。
驾好“制度车”
科教融合是体制机制的深度改革和创新,是发挥学科交叉与集成优势,打造一流研究基地、领军人才培养基地和孵化基地的科学举措。将科教融合背景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效果的绩效评估体系作为推进工作成效的界定标准,以评促融,制定推进科教融合政策举措的重要参考依据。
培养一支兼具高水平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科研人才队伍是科教融合的应有之义,强化将科学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相结合,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相融通,加强科研管理、教研管理、教学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与科教融合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以解决部门间协同创新的思想障碍,打破学科壁垒,化解科研与教学相互冲突或相互分离的矛盾,处理好学研关系。重点抓住科教融合各个环节匹配的过程评价、效果评价、科研成果评价,科研参与度评价、兼顾阶段性评价和终末评价,科教融合对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的贡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路,要求我国进一步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同时也对加快社科研究成果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寄予厚望,提出更高要求,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推广迎来了极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因此,要坚持科教融合,坚持不断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意识,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普及。坚持继续深入探索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使社科研究成果对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以实现建设经济大国、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执笔: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培训部 李丹)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