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张戈: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的根本遵循

时间:2022/3/17 9:25:24|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的理论逻辑,为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提供了根本遵循,作出了科学指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旗帜和灵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艺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区别于其他文艺的根本标志。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得好、把握得牢,就能形成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的生动局面,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就会造成思想文化上的混乱,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损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而是实在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当前,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旗帜鲜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决反对和抵制文艺领域“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去价值化”的错误言行,做到举旗亮剑、强基固本、正本清源,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作为孕育文艺创作灵感的源泉和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素材和营养。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和弘扬者,应是每个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的神圣使命。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新时代新征程繁荣发展文艺事业,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艺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出更多文艺精品,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厚植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铸魂。

  坚持高扬人民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人民是文艺之母,社会主义文艺就是人民的文艺,因此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把艺术理想和创作灵感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在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百姓生活,把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挖掘素材,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发挥文艺最大正能量,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确保文艺事业不偏向、不变味、不失焦,为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执笔: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张戈)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