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岳山:牢牢把握创新这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

时间:2018/11/15 14:19:14|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社会科学院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应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牢牢把握和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理论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上走在前头、做在实处、成为示范,牢牢把握创新这一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始终高举创新发展的旗帜,在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彰显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的实力、地位和自信上发挥主力军作用。

  牢牢把握理论创新的深刻内涵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高度重视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探索与实践中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中国革命走向伟大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好的继承和最充分的发展,是充分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继承性、民族性、主体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路径。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唯有创新的理论才能够与时代的脉搏共振共鸣,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品质和永远闪耀着的真理光芒。“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创造;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当今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实践创新。当代中国发展需要中国理论清晰地回应,世界历史进程需要中国理论自信地登场,世界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中国方案”需要中国理论做强有力的学理支撑。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及时研究提出和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有效解决理论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肌无力”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也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态度,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最重要的方法论。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才能不断开辟理论新境界、不断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才能保证正确的前进方向。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科学、大学问,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遵循,是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推动理论创新的基本方法论。惟有坚持这个方法论,理论之源才能不断增添活水,思想之树方能枝繁叶茂。在这个基本方法论的指导下,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

  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推动理论创新,必须树立以时代为坐标的问题导向。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者必须牢牢把握时代纵向历时之经线和横向共时之纬线,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敏锐地捕捉和把握时代之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才能立历史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努力建设“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准确把握理论创新的着眼点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必须以我们中国当下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着眼点、着力点,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要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要深入研究我国当下改革发展和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适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不断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要在做好马克思主义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特别是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上下足功夫、做足功课、展现功力,深刻地揭示其优秀的理论品质、展现其闪耀着的真理光芒。要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作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继承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理论遗产,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伟大时代相呼应,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与不竭生命力的文化精神塑造出来、弘扬起来、光大起来。要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强大生命力,并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世界广泛知晓、高度认可和自觉推崇“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要深度解剖我国当下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让理论在指导解决现实问题中不断释放自身发展与创新的强大活力、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

  推动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需要我们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互动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立足新时代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新时代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换言之,只有落点落足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把创新工作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才能推动理论创新向实践成果转化,让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把握历史新方位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新要求。“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站在这个新的历史方位,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面对新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主动适应新变化,自觉体现新担当、展现新气象、贡献新作为,更加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化“两个不可代替”重要性的认识,牢牢把握“创新”这一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积极回应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要求,加快构建起以学术观点与理论创新、科学体系创新、科研组织与管理创新、科研方法与手段创新及用人制度创新等为主要内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不断激发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理论创新和学术创造活力,全面提升科研生产力,为解决我国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强大智力支持,重新标注新的历史方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坐标。

  确立新时代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新目标。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新时代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就是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确立起产生影响和引领世界的“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这个根本目标,确保产生更多经得起实践、时代和时间检验,影响、引领乃至创造一个伟大时代的思想理论成果,培养和锻造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厚、研究成果丰硕,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极高影响力的学术大家,一批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能够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理论巨人和思想巨匠。以创新科研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为抓手,更加注重培养一批学术功底扎实、坚定“四个自信”、在国际学术理论界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中青年学术英才,不断开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长江后浪推前浪”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充分彰显特色风格和气派。要按照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和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按照“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的要求,加快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着力打造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对策研究,建设强大的“思想库”“智囊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思想保障智力支持。

  牢牢抓住制度创新这个“牛鼻子”增强创新活力。推动科研理论创新,必须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是造就人才成长的深厚沃土,是催生人才辈出的动力源泉,也是调动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因此,必须抓住制度创新这个“牛鼻子”,进一步改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特别是地方社科院现行用人制度、科研体制机制、组织管理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及机构设置等方面存在的弊端,以保障和全面实现科研手段与方法创新、学术观点与思想理论创新、学术体系与学科体系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优秀成果、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竞争环境和良好宽松的科研氛围,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科研生产力。

 

来源/作者:机关党委/岳山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