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张秀芬: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时间:2023/10/12 8:39:16|点击数:

  坚持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深刻阐述丰富和完善了“两个结合”内涵,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奋进新征程,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第二个结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党在探索中国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是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创新理论的“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是“结合”的前提。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观念、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正是这种高度的契合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行中能深刻体悟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种高度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有机“结合”成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并厚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这一“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这一“结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第二个结合”为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成就为面向未来的探索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文化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这一有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新时代,要坚持好这一“结合”的根本遵循,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路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推进文化传承繁荣的根本指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凝练概括了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鲜明提出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要求,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行了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我们党文化担当和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的根本指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

  文化主体性奠定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第二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的深刻阐述,进一步巩固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增强了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党和人民奋进新征程的行动指南,也是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根本遵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精心守护好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才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深厚地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发展壮大;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如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来阐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在探索文明发展进程规律并从中汲取智慧的同时,让中华民族能更好地明白本来,走向未来。中华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出的很多理念,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

  注重文化传承发展 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实实践

  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有过许多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的思想理论,正是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观和党的几代领导人文化遗产观基础之上,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新发展。中华文明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中最核心的部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党和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文化传承文化保护工程,正是守护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实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制定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等。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名。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摸清10815万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定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开展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顺利实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工程,加快推进国立蒙藏学校旧址、湘江战役旧址等40多个重点项目,有序开展抗美援朝、红色标语等革命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协同开展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专项调研核查,联合发布第一批国家“红色草原”名单,100家博物馆、纪念馆列入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

  截至目前,全国已建设“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培训传承人超过10万人次;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搭建“非遗”传承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学习平台。“打卡”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开发故宫的朝珠耳机、国家博物馆的棒棒糖礼盒、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信笺等文化创意产品;“非遗”活动进校园、“非遗”知识进教材、“非遗”传承人上讲台,人人都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2年,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正是这一系列发展工程、发展规划、“非遗”传承等,在守护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历史文脉,推动建设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担负新使命 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准确把握五个突出特性,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把握连续性,有利于我们认识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时间依据;把握创新性,有助于推进文明更新的动力;把握统一性,有利于我们辨识文明的空间坐标;把握包容性,有利于我们拓展文明内蕴的路径;把握和平性,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中华文明本质属性。准确把握好五个突出特性,能帮助今天的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过去的辉煌,也能够引导着中华民族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深刻意蕴,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结合”经由中国的实践日益丰赡。从历史上看,“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从理论上看,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又一次创新了党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成就,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从实践上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都是其中重要内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可以看出,“两个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中良性互动。

  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原生态文明体,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发展脉络,是中国道路的坚实根基和深厚底蕴所在。从历史连续性认识中国,有利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理解现代中国,理解未来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阐述,就强调了中华文明对于中国道路的源头性意义。中华文明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如果不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和核心价值,就不能从深层次解释现代中国发展的底层逻辑和本质特征。因此,要以高度的文化主体意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永恒价值,传承好中华文化基因;把握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内在连续性,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赋予传统精神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担负起历史使命,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两个结合”是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二者结合的结果是“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两个结合”标志着党的理论创新的新境界,也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承续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中国当代的文明创造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古老文明传统赋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开辟新的文化空间,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一直以来,中华民族以开放包容、协和万邦的开放胸怀与周边民族之间长期交往交流,相互之间和衷共济、和合共生。2023年3月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议,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并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庄严承诺。中国在推动着世界经济、政治的良性发展,也在努力为世界提供公共品,提出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理念,为新的全球治理格局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进步。

  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一步步走过来的。新时代要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张秀芬)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