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徐丽华:正确认识和把握保障初级产品供给的思路和路径

时间:2022/1/24 16:05:58|点击数:

  初级产品既包括粮食、油料等初级农产品,也包括矿石、煤炭等基础工业原料,其中,保障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的供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早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在2021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的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着眼国家长远战略需要,对风险隐患的深刻洞察,做出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判断,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提升初级产品保障能力水平的思路,才能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是需要坚定意志严守耕地“双红线”,筑牢初级产品供给根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数量、质量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基。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耕地保护建设措施作为硬指标来落实,把“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

  严守耕地红线,要突出“严”字。从我国耕地资源家底来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1亩多,不到世界水平的40%。第三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底我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已经逼近18亿亩红线,比十年前减少了1亿多亩。面对耕地先天“少”的国情农情,红线即是警戒线,意味着不能突破、不容有失,所以保护就要做到制度最严格、执行最严厉。党政同责、耕地占补平衡等一系列“长牙齿”的硬核举措须落实落地见真章。确保农田姓农,坚决遏制“非农化”,确保良田种粮,防止“非粮化”。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要突出“管”字。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对耕地的管控不能按照经济学的效益最大化原则来实施,必须先算政治账,再算经济账。做到“六严禁”,即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占用耕地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严禁违规占用耕地挖湖造景,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扩大自然保护地,严禁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严禁违法违规批地用地;做到“四禁止”,即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植苗木花卉草皮,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植水果茶叶等多年生经济作物,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养鱼挖塘、挖湖造景,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

  严守耕地红线,要突出“建”字。抓实干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动真碰硬切实抓好耕地保护建设。在现有耕地紧缺、后备耕地不足的资源约束下,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抓紧下达带位置带责任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并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对已经突破耕地保有量的,要抓紧制定恢复补充方案,切实把减少的耕地补回来。不仅要从数量上补回来,更要确保补充耕地与所占耕地质量相当,通过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力改造利用盐碱地,增加耕地灌溉面积,实现“农田必须是良田”。加强对实粮食生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区(“两区”)的数字化建设,建立“两区”数字化地图和数据库,依托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形成“两区”布局“一张图”。建立动态监测监管体系,严格落实“两区”数据的变更。

  二是需要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提高初级产品供给效率。

  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必须加快补上农业机械化短板弱项,强化农业装备的支撑保障,通过加快农业科技改革创新,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落实“藏粮于技”战略。

  农业装备走向“智能化”。在科技创新即是生产力的时代,农机产品研发制造亟待加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发能力、制造水平、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重要零部件、材料受制于人。农业装备使用可靠性和耐用度不足是我国农业机械存在的薄弱环节,也是我国农业装备在国际上话语权不强的主要因素,所以首先要解决基础性关键零部件效能提升和可靠性技术等问题。要大力发展复合式、高性能和智能化的农机装备新亮点,基于北斗、5G的无人驾驶农机、植保无人飞机、智能收获机、智能除草机、挤奶机器人、农业自动化与控制系统等智能农机要进军为发展的重点。

  机耕路实现“通畅化”。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效是显著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25%,平原地区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可以达到75%以上,但是丘陵地区机械化发展较慢,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低于50%。未来要使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一个飞跃性的提升,丘陵地区的空间比较大。而影响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的原因,主要在于受地形影响导致的机耕路不通畅。农田机耕道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适度超前做好乡村公路中远期规划,将乡村公路改造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机耕路建设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需要整合涉农资金、使用政策性银行贷款、吸引部分社会资本、发挥农村金融贷款潜能、盘活农民手中资源资本加大资金投入。机耕路关键在于管养结合,争取成立乡镇公路养护管理机构,负责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建立稳定的养路队伍,确定养护承包人。

  科技人才不断“本土化”。第一科学技术要落地,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将人才引进与本土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对于科技人才的“本土化”问题,需要做到三个“给”。给“平台”,通过联合培养、外出学习、研讨交流等方式,整体提升农业科技队伍能力,同时,开展定点、定向、订单式培养,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给“待遇”,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要建立分类科学、激励有效的人才遴选和评价考核机制,避免对科研人员的频繁过度考核,鼓励他们持续研究、长期积累。既要加大对科技人员的荣誉褒奖和联系关心力度,给科技人员以“名”,更要建立更加体现知识价值导向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给科技人员以“利”。给“环境”,要在政策优化上下功夫,针对地方发展特色,职业发展方向,行业特色,人才层次,精准实施激励措施。推送优秀科技企业家、非遗传承人、高技能人才等“本土人才”的先进事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助力现代农业建设。

  三是需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挖掘初级产品提质增产最大潜力。

  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并重点强调要深入实施,这意味着种业进入强政策支持周期再获确认。种业,它是端牢“中国饭碗”的根源和基石,是稍不留神就容易被“卡脖子”的农业“芯片”,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核心利益。

  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守护种业安全底线。2021年3月,我国启动了规模最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6万份,新发现鉴定畜禽遗传资源18个,新收集水产养殖种质资源4万多份。然而,种质资源保护还存在很多新的问题,仅仅是普查工作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濒临灭绝的物种、优异种质资源等进行识别,判断需要保护及发展的物种。一些选育品种的大面积单一化种植的区域,导致物种多样性下降,如元阳哈尼梯田,可以建立传统品种多样性农家就地保护区。

  聚焦育种核心技术,推动创新攻关。有一些品种在改良上、研发上,我们和国际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我们未来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围绕种源“卡脖子”技术,深入开展重要农产品种质资源挖掘和创新利用,在主要农作物重要性状的遗传解析、分子设计育种、智能化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编辑、表型精准鉴定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方面强力攻关,力争实现育种核心技术和新品种选育的重大突破。整合高校、院所、企业在产学研三方面的优势力量,建立要素跟着市场走的“研发团队+研发平台+公司”协同创新机制,实施重大品种联合攻关,打造种质资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种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组织体系。

  推动品种创新,补齐种业创新短板。种业企业是发展现代种业的骨干力量,各地要结合优势,拟予一些企业重点支持,着力打造一批优势龙头企业,逐步形成由领军企业、特色企业、专业化平台企业协同发展的种业振兴企业集群。中国在小麦、花生、芝麻主要农作物的育种优势突出,但是在肉牛、瓜果、蔬菜、花卉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明显。针对种业创新的薄弱环节和技术短板,凝练布局重大专项,努力培育一批优良新品种。在继续加强全国52个制种大县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认定一批基地,支持一批基地,建设一批省级育制种、供种育苗基地,满足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持续推进海南南繁、甘肃玉米、四川水稻等育制种基地建设,启动黑龙江大豆种子基地。

  中国饭碗,重若千钧。只有更好保障初级产品供给,才能解决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受疫情、洪涝灾害、病虫害等影响产生的供给紊乱和短缺问题,才能为端稳中国饭碗筑牢根基。

  (执笔: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徐丽华)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