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马超: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讲好中国故事

时间:2024/1/17 16:50:02|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文明,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文明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实现新时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人类文明多元而平等

  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分工合作体系的不断深化拓展,世界上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人们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各种文明形态之间日益相互交流,彼此借鉴,最终形成了文明之间因多元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全球文明新格局。“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发源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以及不同传统,可谓多元而且多彩。正因为文明的多元性特征,不同文明之间才有交流互鉴的意义和价值。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那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智慧结晶,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形态。从采摘狩猎到田园农耕,从简单劳动到分工协作,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都充分彰显了文明光谱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谱写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脉。“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即使再美,也是单调的。无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还是中华文明,以及历史上存在的其他一切文明,全部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明多样性,就像世界的本质那样丰富多彩而非简单划一,这是人类文明最基本的内在逻辑。因此,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应以独尊一种文明,或者贬损另一种文明为前提,而应秉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乐大美”的包容精神,实现文明共同发展。

  文明生而平等,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条件。不同国家、民族和传统的文明形态,尽管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程度上或有一定差别,但就其价值而言却是一律平等的。不同文明各具特色,又各有不足。世界上既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形态,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形态。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彼此之间生而平等。因此,文明交流互鉴,应秉持亲、诚、惠、融的合作理念,平等相待,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丰富多彩的文明形态,各具独特文化价值,任何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问题,都是不可取的做法,反而还会给全世界文明进步带来负面影响。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强调指出:“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不同文明交流对话,才能超越彼此之间的观念隔阂;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才能解决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同文明美美与共,才能破除文明话语霸权,实现人类文明协同发展。因此,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通过相互对话,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最终才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联系紧密、开放包容、协同发展”的世界文明新秩序。

  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既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又能够让各国人民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超越时空束缚,跨过利益纠葛,搁置矛盾冲突,以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共同价值来引领世界发展方向,这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要求尊重文明形态的多样性,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以“尊重”“包容”和“互鉴”的精神替代曾经的“歧视”“排他”和“封闭”思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攸关、命运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最终使文明多样性理念和文明交流互鉴精神,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未来世界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及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样态。

  二、中华文明开放而包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文明因交流互鉴而进步发展、和谐美丽。历史上丰富多彩的文明形态,都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历史反复证明,只要交流互鉴,文明就能充满生命力;一旦故步自封,文明就会走向衰亡。

  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智慧,代表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发展提供了深厚滋养。中华文明一方面扎根于中华大地,另一方面,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从而蓬勃发展的结果。

  从物质文明角度看,早在公元前100多年的西汉时期,中国就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明,也引进了来自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作物。西汉时期,中国船队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中国的丝绸换取了琉璃和珍珠。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活跃时期,与中国通使交好国家多达70余个,首都长安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臣、商人和学生。15世纪初,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航,足迹遍布东南亚诸国,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明末清初,中国积极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欧洲的医学、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地理学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也陆续传往世界各地,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当然,文明交流互鉴,开始可能不可避免地存在疑惑、拒绝乃至矛盾、冲突,但伴随交流增加和学习深入,最终都会实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甚至融合发展的文明新格局。

  从精神文明角度看,2000多年来,佛教等外来文化陆续传入中国,中华文明不断吸纳和借鉴这些外来文明的优良传统,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经过长期中国化发展,不断同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国风格和中国智慧的佛教文化。自那以后,中国人的宗教文化、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都留下了中国佛教的深刻印记。唐代先贤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取经,同样彰显了中华文明素来善于学习异域文明优长的卓越见识和坚韧品格。佛教文化经过中国化融合发展,又从中国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为这些地方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来自中国的文化智慧。与此同时,源自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也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的文明进步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道家“道法自然”的自然之道,都已成为超越文明的全球文化共识和宝贵精神财富。总之,历史长河中的文明交流互鉴,都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明辨穷理、善于学习的宽阔胸怀和求知精神。

  三、讲好中国故事

  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交流形式,展现中华文明优秀品格,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文化工作。

  一是坚持兼收并蓄和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本血脉,也是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重要标识。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更应主动分享自己的精神财富,同时通过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中华文明内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世界各国文化一道,共同推动世界文明繁荣发展。当代中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更应坚持兼收并蓄和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在坚持文明丰富多样、相互平等、彼此尊重的前提下,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充分交流,相互学习,共谋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和伟大复兴。

  二是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平等相待,根植于中国人民内心深处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促进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不仅需要培育精神层面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而且需要构建物质层面良好的文明交流互鉴国际环境,为全球文明多样性注入新时代的中国篇章。在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中国本土文化与异域外来文化相互碰撞乃至有所矛盾不可避免,这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正常规律,但并不影响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总体方向。只要一方面牢固树立中华文明自古以来蕴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另一方面牢固树立兼收并蓄和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就能正确理解和对待文明差异,在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三是创新叙事方式。叙事方式决定文明交流互鉴的可能性和持续性。好的叙事方式,可以极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顺利展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新时代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深入把握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传播方式的全新特点,彻底理清其他文明对中华文明的理解维度和认知偏差,充分明确中华文明对外交流互鉴的重点方向和内容亮点,创新叙事方式,建立行之有效的传播机制,主动讲好中国人民为美好生活而艰苦奋斗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坚持和平发展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秉持“亲”“诚”“惠”“容”合作理念的故事,让世界更好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从而全面提升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综上所述,秉持文明多样性理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当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自古以来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土壤之中的精神气象。在中华文明持续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时代背景下,更应当丰富中外文明交流内容,创新中外文明交流方式,提升中外文明交流水平,使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交流和传播更加深刻、更加生动,从而全面提升21世纪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影响。

  作者: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哲学研究所  马超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