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泠泠、李艾玲:充分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新动能新优势
时间:2023/3/15 15:01:22|点击数:
杨泠泠 李艾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坚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坚持面向未来、推陈出新,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动能和新优势,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为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和旅游要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
云南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源流及发展状况
以《中国民俗学》《西南民族节日文化》等著作为代表的民俗学界认为,节日是各民族依据传统的祭祀、农事生产、历法等因素而形成的有相对凝固的时间及地点、活动方式的社群活动日,它具有全民性、集体性、传统性。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传统节日大约200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6种典型的传统节日,沉淀着中国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是弘扬传播展示中华文化的载体,承载中国精神的重要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是知识的源泉、人文精神的源泉、审美创造的源泉。
云南民族传统节日主要由地域内少数民族节日祭祀演化形成,同时受中原汉文化及节日传播影响,其类型涵盖祭祀、农事、年节、汉族传统节日、交游节日等,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交流功能。
20世纪50年代,各地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对各民族节日规定了放假时间和庆祝办法。1983年全国人大会议决定以立法形式恢复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同年,各地相继颁布各民族的“民族节”。云南分别确定彝族“火把节”、白族“三月街”、纳西族“三多节”、佤族“新米节”等作为民族代表性节日。云南作为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积极践行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推动云南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均对推进文旅融合作出具体部署。
云南是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自然景观与多元文化并存,现代文明与历史遗迹交相辉映。历届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科学谋划,高位推动云南文化旅游业发展,将旅游文化业列为云南省“五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持续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动全省旅游文化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文旅新产品、新业态,云南民族文化节庆的带动力将进一步彰显。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科学谋划了新时代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在文旅融合上,我们要扎实推进文化润滇行动,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继续举办玉溪聂耳音乐节、罗平国际油菜花文化旅游节、迪庆州2023年藏历新年等传统节日文化和旅游系列活动,持续擦亮地方特色文化节庆品牌的影响力,为云南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推动力
在理论维度上,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的普遍参与为节日赋予了强大内聚力和广泛包容性。要把握好中华传统节日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活动中体验节日习俗、展现中国精神、增进文化自信,既要秉持学术立场,更要推动节日实践;既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更要对接时代生活;既要挖掘节日文化的多样性,更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学术价值层面上,多民族传统节日交融是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极佳切入点,相关调研要深入,切忌走马观花,既要利用现有材料,也要发现新的材料,学术成果要体现节日研究理论深度,促进节日民俗在各地的保护与传承。学术成果要深化对民族关系的理解,拓展民族共同体研究视野,提升理论价值,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征和能动性。
在应用层面上,传统节日是各民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传承保护,大部分节日均属于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地方性、包容性等独特优势,对于带动促进传统文化保护重视程度能起到促进作用,在推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方面能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分别系: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民族文学所研究员,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员;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民族传统节日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2BMZ025)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