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杨福泉: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云南贡献

时间:2022/3/15 9:32:33|点击数:

  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云南省委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几个方面,说到了云南民族工作今后要推进的各方面的工作。

  王宁书记说,从大的来说,要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其一,示范区建设的核心要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作为检验示范区建设成效的最根本尺度,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二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美美与共。实施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推动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交融、代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

  我省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落实云南文化的发展和共同繁荣,成为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示范区,应该建立在云南文化在全国各省区中的突出优势和个性特点,总结多年来云南文化为中华争光的成功经验,作出云南的新贡献。

  历届云南省委、省政府把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一,不断地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积极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而促进旅游,旅游的发展则反哺文化。多样化的文化产业成为带动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入点。云南通过各种方式,让文化直接造福于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成为云南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总结以往取得的成绩,结合新的发展形势,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的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经验。

  无数的实例证明,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基本形式;民族交流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内容。完全没有吸纳、汲取和互动的民族文化,必然会成为缺少活力与再创新的文化。民族文化从交流到交融,是不同于同化的,交流与交融,会使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新陈代谢的活力和再产生原创的动力,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面貌,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的接触和互动,促使原有的文化发生“涵化”,导致发生文化变迁,在这种文化涵化的过程中,一种文化汲取了他者文化的养料,进而促成新样态文化的产生。而这种融合而成的新的文化艺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很重要的。

  仅以获得世界性文化声誉的云南文化品牌而言,比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融合了汉、纳西、白、藏等多民族文化,产生了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文化瑰宝。云南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在多年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也探索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模式和经验,值得进一步完善和开拓创新。比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构成部分的束河古镇,多年来成功坚持一种发展模式,既有在传统古村落基础上依循本地村落传统建筑格局和民居特色的古镇拓展,在核心区外围盖了不少小桥流水、青瓦白墙的纳西民居式建筑,又严格保护了传统民居,保留了村落的田园风光和村民们传统的日常生活格局。旅人在这里可以看到纳西农民真实的日常生活、纳西民俗和田园风光。学者们将此种模式称为“分区制”,它避免了原住居民的大量外迁,保持了“人村同在”的格局。

  又如,有“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之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纳西族东巴古籍,其内容也融合了纳西、汉、藏等多元古文化因素,成为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融合进新内容的中华文化瑰宝。

  有“伟大的大地雕塑”美誉的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红河梯田文化也反映了哈尼、彝等多民族的农业文化智慧,促进了当地的旅游和各种文化活动的互动繁荣。

  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上,诸多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互动的云南故事,云南人呵护与北上旅行的大象的动人故事,给与会的世界各国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典型的云南人与生态环境和睦相处的动人故事,是云南文化中动人的篇章。

  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于2010年开始启动,历经十年的努力,2021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国家正式确定为2022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唯一一个推荐项目。景迈山也是典型的反映中华民族多民族团结和睦构建共同家园的典型,景迈山茶山涉及15个村落,其中遗产区内主要居住着布朗族和傣族2个世居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语言、风俗、节庆、祭祀等民族文化传统。而肇始于景迈山等产茶区的茶马古道上的茶叶贸易更是包括了汉、藏、白、纳西、回等众多民族,茶马古道是典型地反映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条经济和文化交流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民族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不断加深,云南先后有丽江古城、“元阳梯田”“东巴古籍”等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称号,提升了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知名度。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不断凸现,随着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不仅成为云南的名片和品牌,而且逐步成为我省经济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坚信,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云南省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别是文化共同体方面,一定会谱写出更美的篇章。通过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实践,探索具有云南特色、符合云南省情、民情实际、有利于人地和谐、长远发展的国民幸福指数。发掘更多云南民族多元的人伦道德、生态伦理、精神信仰等方面的独有因素,以此促进我国国民幸福指数丰富性的构建。

   (作者系云南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杨福泉)

来源/作者:民族时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