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文:弘扬兰茂医学文化,推动云南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9/18 17:06:52|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在几千年中华文明进程中不断传承和发展中结出的硕果,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发展壮大作出过重要的历史贡献,在当代中国依然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疫病防治、康复理疗等方面为促进人民的健康持续不断地发挥着独特作用。
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药材之乡”的美誉,已发现的中药材总量8875种、居全国首位。云南自古以来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多民族聚居格局,各民族在长期与各种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医药知识并随着民族之间的交往互动而相互汲取营养,共同推动着云南本土医学不断发展。
在云南本土医学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明代初期的云南嵩明县杨林镇的名医兰茂成为云南地方性医学集大成者。生于明洪武时期的兰茂,祖籍河南,一生经历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成化8个皇位更迭频繁的时期。因母亲体弱多病,兰茂秉承孝道,自幼潜心研究本草,不辞辛劳,踏遍云南山水村寨,“考其性味,辨地理之情形,察脉络之往来”,最远时东至滇黔川边界,南达中老边境,西临中缅边界,北至金沙江两岸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进行考察,不仅“留心数年,审辨数品仙草,合滇中蔬菜草木种种性情”,还收集各民族治病防病的经验方,最终著成《滇南本草》及《医门揽要》传于后世。这两部医学著作所述内容,涵盖了云南大部分地区的药用动植物和果蔬特性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症及其辩治规律和方法。因此,虽名为“滇南”,实则为以滇中昆明、曲靖地区为中心,涵括了全省、包括各民族医药知识在内的中医药学理论知识、经验实践的云南本土医学知识体系。兰茂的《滇南本草》及《医门揽要》是经历数十年的尝百草、访千村、诊病患并归纳整合了千百年来云南各民族宝贵医疗经验的结晶,对云南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指导,将云南本土医学的发展推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对后世医家和云南地方性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兰茂及其医学著作所蕴含的学术思想被称为兰茂医学。
兰茂医学蕴含着丰富的医学观念和文化观念,对于今天推动云南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健康云南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兰茂医学从《滇南本草》和《医门揽要》两部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天人相应”“阴阳和谐”“三因制宜”“兼容并蓄”“医者仁心”等含义,正好符合传统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和从实际出发来诊病治病的思维逻辑,以及对云南本土多民族医药知识的吸收整合及高尚医德的人文精神。
传统中医药的整体观念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各部位和各脏器之间均相互影响,进而影响人体整体的健康状况。其二是将人与自然放在一个大的系统中,把人的健康与寒来暑往、四季更替等自然的运行联系起来,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从第一层整体观念来看,兰茂的《医门揽要》中说到:“浮脉诸病皆责之于肾,…… 盖脾胃强盛则饮食消化,而津液生生不息矣。故古人云,调养脾胃乃医家王道”。这体现了传统中医药对人体内在“阴阳平衡”的追求,因此采用“调和致中”的诊治方法。从第二层整体观念来看,兰茂根据云南“地处天末,节候不真,天偶阴雨即冷”的气候特点,提出了云南人易发的“ 感寒症”。他认为“感寒症”“较伤风则重,较伤寒则轻”“但伤寒有阴阳,感寒独伤于阴 ”,因此“感寒只宜温以散之而不可表”。这体现了讲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深邃的哲学智慧,通过传承创新发展,在当下,既要尊重自然,根据季节的变换和所处区域的气候水土特点,适当增减衣物、调节饮食起居、加强身体锻炼,建设健康家庭,每个人承担起个人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又要通过对环境的治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通过绿化城市、治理污染、消灭四害、维护食品安全,打造健康环境,减少环境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甚至对生命的威胁。随着现代医学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向的过程中,包括自然环境的外部环境健康治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实际出发的逻辑是指同一种病可能在不同时段(如季节)、不同地域、不同的人(包括性别、年龄等)身上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诊病处方。兰茂诊病遵循“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的原则,即便是对云南人易发的外感风寒症,也要根据地区气候、季节和个人体质的不同来治疗。《医门揽要》下卷论方症,主张疗疾要从实际出发,诊断要全面慎思。每症先论病理,再予临床处方。这体现了“辩证论治”这个中医学术的根本和优势,只有在“三因制宜”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三因制宜”“辩证论治”体现的是一种个体化诊疗的路径,符合中医药对病证共性和患者个性并重的观念。中医诊疗十分重视个体差异,即便患同一种病,也可能因时、因地、因人而开出不同的处方。在当前,人类疾病谱已从以急性传染性疾病为主过渡为以慢性病为主,慢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到总死亡人数的 80%左右,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贯穿疾病各个阶段的防病治病理念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接受。中医药坚持“三因制宜”“辩证论治”,开展个体化诊疗,满足就诊者的个性化需求,在慢病预防、治疗、康复、管理的过程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兼容并蓄主要是指对各流派、各民族独特的行医用药的方法加以融合,包括各民族聚居地地域性药材的补充、使用,甚至推广种植,从而促进医药医学知识的发展。兰茂《医门揽要》《滇南本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书中记载了包含植物类药物、果蔬类药物、动物类药物和菌类药物共500余种,单方、验方、验案700余个,其中少数民族地区的药物达一半以上,并多次提到这些地方少数民族用药的方法等情况。正是通过兰茂兼容并蓄地对少数民族医药医疗经验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整理融合,才有力地推动云南中医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今天,因各种民族医药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承性,群众基础深厚,社会影响广泛,所以要更加重视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使之成为与现代医药互补的中医药体系,为探寻许多未解的人类健康问题共同努力。加强各民族之间医疗经验的交流也同样重要,苗医药、傣医药、彝医药、藏医药等民族医药发展相对较为成熟,可以为其他少数民族医药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加强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医药之间相互交流借鉴,共同推动云南本土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医者仁心本就是行医之人对待病人该有的仁慈、仁爱之心。“大医精诚”是名医孙思邈对医者提出的要求,是医术精湛和医德崇高的集中体现。兰茂主张诊病不可“以人之生死而为钓名之地”,而是要以“圣贤兢业之心”,“慎”而诊之。《滇南本草》序言中说到:“后有学者,切不可贪大利而泯救病之思。凡行医者,合脉理参悟,其应如响,慎之慎之。”《云南通志》记述兰茂“耻于利禄,自匾其轩曰‘止庵’”。兰茂行医出于孝而播其仁,其淡泊名利、潜心钻研的高尚医德医风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职业道德教化作用。医药领域反腐败,除了运用法纪手段外,将从医道德要求内化为医务人员自身的坚守,将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不断涵养医德医风,才能从根本上端正行业风气,净化行业生态。强化医德医风建设,让医务人员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钻研医疗业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促进人民健康继续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沈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