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马颖娜:东西更著风云景 丝路新篇慰郑和

时间:2023/8/7 17:49:35|点击数: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六个多世纪前,一位来自云南的中国航海家率领船队沿海上丝绸之路,于公元1405年(明永乐三年)至1433年(明宣德六年)七下西洋,历时28年,和平造访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了中国与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这位“云帆高张,昼夜星驰”的伟大航海家就是郑和。

  敢为人先 若履通衢

  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历史事件,开启了东西方包括文化、贸易在内的多层次交流,拉开了15世纪世界“大航海”活动的序幕。郑和下西洋,让中国从海上走向了世界。

  永乐初年,郑和奉命出使西洋。在明初的地理观念中,南海诸国以婆罗洲(今文莱)为中心,分为两大区域,以西部分为“西洋”,以东部分为“东洋”,郑和远洋经过的地方多在“西洋”区域,因此习惯上称为“郑和下西洋”。永乐三年,2.7万余人的庞大舟师,“涉彼狂澜,若履通衢”拉开了中华民族走向远洋的序幕。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使用船只62艘,船长44丈,阔18丈,每艘船可以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队。郑和舟师的航海设备如罗盘针、航海图等,也堪称当时世界一流,特别是其编制的《郑和航海图》成为世界航海史上首部航海图集,记载了530多个中外地名,明确标出了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9(石塘)和中沙群岛(石星石塘)等重要地理标志。

  船队从太仓刘家港起锚经过福建后远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国,最远到达波斯湾、红海沿岸以及非洲东海岸赤道以南地区,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创举,比1471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好望角到达印度洋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比麦哲伦到达麦哲伦海峡早116年,比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早87年。

  沧海云帆耸,惊涛骇浪、暗礁险滩都为远洋航行设下了重重险阻,凭借“敢为天下先”的非凡胆识和机敏才干,郑和及所率领的舟师完成这项前无古人的创举,历经一世终让天涯山海变为中国与各国友好交往的重要历史见证。

  互利共赢 文明交流

  各国间友好交往总是双向的,“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互利共赢的贸易之旅,更是互鉴互学的文化之旅,在航海途中,“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大大扩大了中国在海外的知名度。

  郑和下西洋开展贸易活动的形式多样,朝贡贸易是其中一种主要的贸易方式。船队每到达一地,便以皇帝的名义向各国国王颁赐银印、冠服、礼品等,并接受他们的纳贡,或由他们事后遣使到中国朝贡。这种贸易形式,实行“厚往薄来”的贸易原则,往往是赏赐数额大于贡纳。同时,由于各国都对中国的青瓷盘碗、丝、绫、绢等物品“甚爱之”,在暹罗国(今泰国),“中国宝船到,亦遣小船到水上买卖”;在溜山国(今马尔代夫附近),“中国宝船一二只,收买龙涎香、椰子等物”;在柯枝国(今印度港口),“等候中国宝船或别国番船客人来买下宝石、珍珠、香货之类”;在天方国(今沙特阿拉伯),“买到各色奇货异宝,麒麟、狮子、驼鸡等物,并画天堂图真本回京”。由于郑和船队交易公平、交易双方互利共赢,伴随“下西洋”开展的商贸活动可谓盛极一时,于是便出现了“天书到处多欢声,蛮魁酋长争相迎”的生动历史记载。

  郑和远洋还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在航海沿途郑和船队将中国的历法文化、衣冠文化等传统文化播布于海外,使沿途各国纷纷仰慕中华文化“渐染华风”。同时,郑和还致力于与沿途各国展开文化交流,明成祖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在南京创办语言与文字翻译的专门学校“四夷馆”,相当于现在的外语学校,为国内培养外语与翻译人才,为国外培养汉语留学生。还编写了供学生学习的外语教材《华夷译语》,既方便了中国人学习外语,也推动了各国间语言学习的互动潮流。郑和还虚心借鉴、引进外来先进文化,例如阿拉伯人在航海中发明了“过洋牵星”的航海技术,郑和通过学习吸收,将其运用到了“下西洋”的航海过程中,借鉴牵星术,郑和及其船队有效地解决了船舶在海洋上的定位问题。

  扬帆丝路 奋楫沧海

  郑和在七下西洋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沿途各国的文化风俗,不以大国之势凌驾他人,加上郑和个人出色的外交才能,赢得了沿线各国的尊敬和爱戴,拓展了和平外交格局。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郑和率领船队到达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东北部),听当地居民诉说海盗猖獗,阻塞航道,掠夺来往船只财物。在其反复招降无果后,出兵生擒匪首,肃清了航道海寇,维护了苏门答腊的稳定,使“番人赖以安业”。这样一些协助当地“治安”的举措,加深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实现了“协和万邦”的使命。据史料记载,随着郑和下西洋期间及后期,有4个国家11位国王亲至中国访问。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甚至出现了古里(今印度西南部)、忽鲁谟斯(今伊朗东南部)等16国均派遣使节共1200人到明朝访问的盛况。

  此外,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七月,满剌加(今马六甲)国王拜里迷苏刺率领其妃、子、陪臣一行540余人来华访问。明成祖闻讯后,即派遣中官海寿、礼部郎中黄裳等人前往设宴慰问。到京后,又亲自在奉天门设国宴招待,命安置于会同馆,命礼部赐给国王金绣龙衣2袭、麒麟衣1袭及金银、器皿、帷幔、被褥,赐王妃及其子侄、陪臣、仆从,文绮、纱罗、袭衣。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九月,拜里迷苏刺的儿子亦思罕答儿沙嗣立为满刺加国王后,亲自率领王妃、王子来华访问。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三月,亦思罕答儿沙的儿子西里麻哈刺者继位后,率领其王妃及头目来华访问。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九月,满刺加国王西里麻哈刺者再度率其家属、头目一行人来华访问。明宣宗得知后,认为当时北京天气逐渐转寒,恐他们不适应,下令暂时在南京休息,加倍厚待之,待来年春暖时来京。22年间,满剌加国不远万里多次到中国访问,当中也是有郑和七下西洋五次驻节马六甲,与马六甲人民建立起的深厚友谊的渊源。

  “郑和七下西洋”作为中国航海史上的辉煌历程,被多次载入中国历史典籍,如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蕃国志》、罗懋登的《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等,其本人更是在东南亚各国受到尊崇和敬奉,各地都建有以郑和名字命名的寺庙、建筑物等,郑和成为中国与周边各国进行文化交融,增进了解,促进彼此间友谊的重要纽带。

  回首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公元1405年7月11日,中国航海家郑和正式扬帆启航远赴千万里,突破重重困难,远播文明和友谊,再看当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征程徐徐展开,真可谓“星牵沧海系天涯,丝路绘就新格局”。

  (作者系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历史研究所、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  马颖娜)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