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桦:弘扬云南民族文化,促进对外交流
时间:2023/7/26 17:26:11|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秉持开放包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民族文化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云南作为民族文化大省和西南边陲重镇,具有丰富灿烂的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尤其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合作,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充分认识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具有源远流长历史轨迹和充沛强韧生命活力的民族民间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支撑。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各民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瑰丽灿烂、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云南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瑰宝,在中华文明百花园中独树一帜。
异彩纷呈的云南民族文化,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文学艺术家、专家学者纷至沓来,流连忘返。这里是文学艺术家进行文艺创作的乐园,专家学者进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考察的福地,他们在这里激发、迸发出艺术、科学创造的灵感,收获了累累果实。大美云南催生、成就了不胜枚举的文学艺术精品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成果。
二、云南民族文化对外交流源远流长,具有光荣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影响力可以跨越国界,超越时空。
对外交流,云南民族文化堪称先行者。云南民族文化的瑰宝——民间文艺,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走出国门,享誉世界。
弥渡民歌《小河淌水》在20世纪50年代漂洋过海,在国际舞台上一鸣惊人,被外国友人称为“东方小夜曲”。云南省歌舞团独唱演员、著名歌唱家黄虹把《小河淌水》《放马山歌》《绣荷包》《猜调》《赶马调》等云南民歌唱到了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54年,云南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受到热烈欢迎;2000年春,乐曲《阿细跳月》在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新年音乐会的开场曲目荣耀奏响。1957年,云南省德宏州民族歌舞团演员、著名傣族舞蹈家毛相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他和州歌舞团演员白文芬表演的《双人孔雀舞》荣获银质奖章,为祖国争得荣誉。1961年,毛相作为中国友好代表团的一员,随周恩来总理出访缅甸,他表演的孔雀舞轰动缅甸。1957年,15岁的刀美兰作为云南省歌舞团的傣族小演员随周总理出访缅甸,她表演的孔雀舞征服了缅甸王室和人民大众。
进入21世纪以来,云南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一批具有云南特色、时代特征、国际水准的民族文化精品登上世界舞台,受到广泛赞誉。最具代表性的首推大型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2005年11月,《云南映象》受美国戏剧演出季的邀请在辛辛那提公演,首场演出便震撼美国观众,获得巨大成功。可以说,《云南映象》是云南民族文化精品成功登陆国际大舞台的典型范例。
半个多世纪以前,落后的交通方式和单一的传播手段都能让云南民族文化闻名遐迩,惊艳世界。那么当下,交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全面覆盖、高科技的广泛运用,更是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
三、澜湄合作机制加大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就是推动云南民族文化“走出去”,传承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实现亲诚惠容、民心相通,扩大云南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全方位提升云南省民族文化开放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云南力量。
近年来,中国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和高端会议,展示了中国形象,弘扬了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气派。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根云南,胸怀世界,坚持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官民并举、市场运作,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效率的工作格局,秉承立足周边、面向全球的合作理念,根据各地实际,制定交流计划,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快推动云南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是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富集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越南六国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远亲不如近邻”,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六国山水相连、人民相亲,民族同根、文化同源,各国之间有着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的历史根基,有着携手共进和合作共赢的相同愿望,可以举办各类艺术节、博览会、交易会、论坛,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吸引八方宾客,促进文化交流,构建文化交融的命运共同体。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自2016年建立至今,承载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持续向好发展,成为次区域合作的“金色样板”。作为中国参与澜湄合作的前沿省份,云南省秉持优秀民族文化的光荣传统,以澜湄合作为契机,在更大的国际舞台上推介宣传云南民族文化,提升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参与度、契合度、开放度、知名度。
2022年11月,澜湄视听周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围绕“媒介创新”“非遗视听发展”“媒介融合与互鉴共生”3个主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进行研讨。以“非遗视听发展”为媒介,以时代精神为引领,云南民族文化在澜湄视听周光彩照人,引人注目。
2023年3月23日,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云南省2023年“澜湄周”启动仪式在昆明举行,全年将有35项澜湄合作相关活动陆续展开。以“澜湄视听共享 共筑友谊桥梁”为主题,云南民族文化将在更广阔的国际大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迷人风采。
四、云南民族文化对外交流面临大好机遇
云南是我国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陆上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外交流,云南具有区位优势。从加快桥头堡建设到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再到“一带一路”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对外交流,面临大好机遇。
加快桥头堡建设使云南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更上一个新台阶。2012年,文化部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加快云南桥头堡文化建设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共同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和“深化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为云南桥头堡建设提供文化支撑,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氛围,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使云南对外文化交流面临新的机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努力使云南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总体要求,我们要全面提升云南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的品质和水准,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南亚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前沿港口、文化贸易的绿色通道、文化合作的广阔平台、文化发展的重要示范区。
五、深入云南民间挖掘文化资源
宋代大诗人陆游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若只是坐而论道,终将流于纸上谈兵。学习云南民族文化,既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应该更多地深入民间,感受民族文化的深厚魅力。云南多民族的文艺家,有着仿佛是与生俱来的艺术天分,他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只有走近那些看似普通却不平凡的他们,与他们进行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对话,才能真实地发现、忠实地记录云南民族文化最本原的真善美。
云南民族文化就像一座蕴藏量极大的原生富矿,如果没有卓越的见识与独到的慧眼,未必能够提炼、升华它的美。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本土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借鉴民间文艺手法,创作了一大批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使云南五彩斑斓的美得以走出国门,大放异彩。《云南映象》之所以能够雅俗共赏,在海内外久演不衰,正是因为它是以杨丽萍为代表的舞蹈工作者深入云南山乡村寨、田边地头,挖掘、梳理、整合、提升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语汇的结果。
六、建设一支热爱云南民族文化、学贯中西的外交人才队伍
云南民族文化领域群星璀璨,一直以来,我们既不缺少大师也不缺乏精品,但是缺少既热爱、熟悉云南民族文化,又精通东南亚、南亚国家语言(尤其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语言)、熟悉外交礼仪和知识,了解东南亚、南亚等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人才。
酒好也怕巷子深,对于云南民族文化来说,如果没有一支综合素质较好的“营销”队伍,“产品”再好,恐怕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错失了与远在异国他乡的众多知音相识相知的缘分。
当前,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文化外交人才队伍,引导文化艺术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投身对外交流建设,促进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对外交流,扩大其规模,提升其品质,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云南民族文化外交人才队伍建设,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七、坚定文化自信,探索云南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新思路、新途径
必须保持坚定的文化自信。首先,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云南民族文化的受益者、传播者,我们为生于斯长于斯,蒙受如此神奇美丽、斑斓多姿民族文化的福泽而感恩、自豪。其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云南民族文化是云南文化的根和血脉,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中站稳脚跟,坚守心灵高地。再次,当前,我国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呼唤着更多有品位有格调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精品走出国门。我们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甘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深入挖掘云南民族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方式,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交流理念,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花、云南民族文化之花魅力持久,长开不败。
新的时代,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云南民族文化、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工作者和文艺家必须奋发图强,励精图治,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要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努力探索云南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新思路、新途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伟大征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章来源: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作者系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民族文学所副研究员;本文系2023年度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文化人类学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 责任编辑: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