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沈向兴、尤功胜、周月、李娅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

时间:2022/1/26 17:00:00|点击数:

在砚山县举办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文化联谊活动中,各族群众载歌载舞。 杨宗友摄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交相辉映。云南现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140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1621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已经成为普遍共识。云南立足省情特点,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

  坚持“一心一意跟党走”。“一心一意跟党走”这句朴素的话,是云南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最好阐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对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感受更深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例如,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既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实践探索的丰碑,也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面旗帜,是云南各族人民一心一意跟党走的真实写照。云南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誓词碑历史,建设教育基地,制作影视作品,开设课程,广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各民族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又如,1953年12月,佤族头人给党中央和毛主席写信,表达坚定跟共产党走的决心。20世纪60年代,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唱遍大江南北,彰显了过上幸福日子的佤族人民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2021年8月,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阿佤山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佤族群众的幸福生活,表达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从普洱“以碑为誓”和阿佤山“以信为媒”这两个典型案例可以看出,云南各族人民在党的关怀下,充分激发内生动力,闯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脱贫致富路,以全新姿态同全国人民一道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唱响一曲曲各族人民心向党的颂歌。

  坚持“一个大家庭”。云南省始终坚持中华民族大家庭理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真正实现了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一是各民族和谐共处。云南民族成分多样,各民族交错杂居、深度互嵌、团结互助。比如,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郑家庄有藏族、汉族、傣族、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7个民族成分,各民族亲如一家,是远近闻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二是多种宗教和谐共存。云南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众和谐相处、互相包容、互相促进,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巩固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局面。三是多元文化和谐共融。云南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南方丝绸之路文化、滇西抗战文化、边地文化等,建设文化强省,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通过开办“国门书社”、举办跨国春节联欢晚会等方式,持续提升中华文化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坚持“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云南,一些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发展起点低、底子薄,再加上自然条件比较恶劣,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状态。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云南出台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等政策,创新实施“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的攻坚模式,推动独龙族、基诺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实现千年跨越。例如,独龙族主要聚居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云南省以整乡整族脱贫、实现独龙江乡经济社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国家、省、州投入十余亿元资金用于独龙江乡安居温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素质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等六大工程,同时确定上海市对口帮扶独龙江乡。昔日封闭、贫困、落后的独龙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劲头更足了。又如,基诺族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云南省政府确定对基诺山进行整体扶持,列入当地“两山”扶贫综合开发项目。在党和政府的引导扶持下,基诺族人民积极发展橡胶、茶叶、砂仁、水果等特色种植产业,养殖生猪、家禽、蜜蜂等,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坚持“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云南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破解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增进民生福祉。一是交通强基。云南先后实施综合交通三年攻坚战、“五网”建设五年大会战、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初步建成有效支撑云南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二是教育兴民,阻断贫困代际传播。健全机制,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动落实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政策,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生均财政拨款制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保障政策,为各级各类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三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证明,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是云南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坚持“一个示范区建设”。云南把民族工作融入全省发展大局,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立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制定《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构建平台体系。不断优化职能职责,打造各类主题教育场所。云南建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研究中心)80个、主题公园127个、现场教学点19个、示范基地11个、主题教育戍边馆6个、基层实践站(讲习所)3个,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二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联盟。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立足边疆实际,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单位)、进企业、进乡(镇)、进农村(社区)、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政法系统、进搬迁安置点及家庭、进医院、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探索“行政接边地区创建联盟”“边境地区创建联盟”“高铁沿线创建联盟”等创新做法。三是提炼典型经验。云南省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为典型,加强经验总结和宣传,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作者单位: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云南基地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NZK2021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作者:中国民族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