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晓鸥:加快网格治理转化升级 建设抗风险韧性社区
时间:2021/9/24 9:42:55|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在疫情应对过程中,社区作为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的保障作用不断凸显,“网格+”这一社区治理重要模式在疫情防控和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制度潜力,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彰显。
虽然云南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目前全国其他地区和省内边境地区时有发生的疫情,暴露出了当前社区治理仍然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为公共安全保障和社会风险治理埋下了极大隐患。同时,后疫情时代,社区常态治理与非常态治理模式将长期共存和互相转化,建成能够主动适应这一形势的韧性社区,是未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方向。因此,必须加快网格治理模式的转化升级,增强社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持续筑牢基层抗疫“最后一道防线”。
一、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社区网格化治理问题
(一)社区党员作用发挥不足。一方面,社区在职党员落实“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制度落实存在流于表面的现象,对网格治理等日常工作参与意愿不强、参与度不够,缺少主动在小区亮身份、开展服务的意识,“八小时之外”发挥作用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社区无职党员年龄普遍偏大,受体力、能力等因素影响,在网格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另外,社区党组织受制于财政和场地等实际困难,普遍存在活动阵地、经费和人员待遇无法落实的问题,不利于推动党的全面领导在网格中落地落实。
(二)网格员队伍力量薄弱。一是社区工作力量不足。在没有物业的老旧小区,网格员身份基本与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和辖区内单位工作人员重合,例如昆明市五华区某社区只有13名工作人员全为网格员,平均每人要面对538户居民,社区工作人员负担过重的现象十分突出。二是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社区治理过程中对社会组织、物业管理组织、业委会和志愿者组织等引导、动员不够,社会力量主动参与网格治理的动力有限,不利于网格管理员队伍的扩充,以及社区资源的整合和疫情防控的协同治理推进。
(三)网格服务功能缺失。一是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现象。由于人力不足、资源整合不充分等原因,社区本应提供的政策咨询、公益宣传、化解邻里纠纷、排忧解难等服务基本处于停滞或悬空状态,导致社区与居民互动匮乏且缺乏黏合力量,社区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难以彻底打通。二是物业管理组织缺位。一些老旧小区仍然存在“物业不愿来”、“居民不让进”的情况,物业管理组织的缺位给网格治理制造了困难,也弱化了网格本应具有的服务群众日常生活的功能。
(四)网格治理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考核、激励机制。目前网格管理和服务工作并无统一规范和标准,导致一些网格员管理员尚不清楚职责,还有一些网格管理员工作积极、主动性不够,不能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发现、排查问题。二是缺乏规范的工作机制。大部分社区对发现、排查出的问题还未建立有效的上报和分级处置机制、协调联动机制等,无法形成闭环的处置流程,不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和网格治理效能的提升。
(五)网格治理专业化程度不够。网格的常态治理重在通过问题导向的信息梳理解决居民日常的民生事项,但在疫情防控、抗洪防汛等专业领域,既没有成熟的应急机制和准备,也缺乏专业意识、专业人员和专门物资,不能满足社区风险治理的要求。以昆明市官渡区某街道为例,22.5万人的街道辖区内只有一家卫生院,一方面目前网格管理的“七大员”中并未包括专业医务工作者,另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并未接受专业培训,一旦面对突发状况,则网格内可快速调动的专业医疗资源极为有限,可能造成关键处置环节工作的滞后乃至失误。
(六)网格治理智慧化水平较低。一是“掌上办事”仍未实现。目前,各类公共服务、市场服务的区域性经办系统还未搭建,无法满足居民“办事不出格”的实际需要,也不利于为基层社区工作者减负。二是处理和转化社区疫情相关信息能力欠缺。未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和深入挖掘,社区信息有效利用率较低。三是信息沟通和交流平台建设薄弱。社区成员和各单位、组织之间沟通渠道不畅通,网格化信息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信息对接与共享,难以满足后疫情时代社区网格化治理的现实需求。
二、加快网格治理转化升级,建设抗风险韧性社区的对策建议
资源的多元性、动员的广泛性和自我修复性与适应性等是韧性社区的重要特征,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防控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韧性社区建设是有效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加快网格治理转化升级为抓手,增加社区抗风险能力和韧性,对于后疫情时代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着力解决“引”的问题。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落实落地是建设韧性社区的基础条件。一是优化社区党组织。加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落实小区有支部、有阵地、有经费、有志愿服务、有协商共治机制的“五有”要求,形成在小区党支部领导下,各方共同参与的居民小区治理体系。二是抓实社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一方面突出群众需求和党员专业岗位相结合的导向设置志愿工作岗位,切实为群众解决难题,另一方面将“双报到双服务”机制与网格治理需要相结合,将党员充实到网格管理员队伍中并建立轮班制度,确保将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力量下沉到社区和网格,密切党群关系,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着力解决“共”的问题。建设治理共同体是建设韧性社区的必然要求。一是开展物业服务管理提升行动。建立和完善由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和辖区治理力量共同参与的多方联动机制。对无物业管理的老旧住宅小区,通过引导居民成立楼栋自管组织、引进优质企业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等途径,推动“红色物业”融入社会治理,实现城市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全覆盖。二是推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引导和鼓励各类群团、社会组织为群众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服务,进一步满足社区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三是探索建立常态化的居民参与治理机制。引导和吸收基层社区各方面力量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员、居民群众为主体,以行业部门、属地下沉力量和社会组织为主要服务载体的“一心多元、共治共享”的工作机制。
(三)着力解决“活”的问题。充分发挥网格服务功能,激活网格活力是建立韧性社区的必要途径。一是注重柔性治理。网格员在工作中除了行使监督、监管的职责,还应提升服务意识,注重对民情、民意的收集与回应,以实际行动为居民服务。二是做到“服务入网”。充分调动、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将更多的资源和服务下沉至社区,各类社会服务延伸至网格。
(四)着力解决“人”的问题。网格员队伍建设是建设韧性社区的关键问题。一是探索建立网格员的职业上升通道和待遇保障机制、业务培训机制等,注重现有网格员内生动力的激发和专业能力的提升,确保现有网格治理队伍的稳定性。二是探索“专职网格员”制度。整合资源并进行顶层设计,出台政策支持社区聘用和打造一支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的专职“全科网格员”队伍,在“责任田”完成网格巡查、宣传政策法规、跑腿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开展人口普查等工作,解决好多社区工作人员身兼数职、资源分散、职能交叉、监管不分等问题,真正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
(五)着力解决“制”的问题。推进网格治理工作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是建设韧性社区的重要保障。建立重大公共安全隐患和重大不稳定因素上报机制、分级处置机制、协调联动机制及群众诉求案件日报、周报、月报台账机制,及时跟踪和处理各种信息,实时处处收集辖区公共卫生疫情信息处置预警。健全完善精准考核评价办法,真正做到各项任务可操作、可量化、可评价,推动工作措施落地见效。
(六)着力解决“智”的问题。“网格上云”是建设韧性社区的有力支撑。一是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平台。一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手段,网聚民情民意,精准对接回应居民需求,另一方面构建在线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推行“O2O线上线下同步”、“马上办、网上办”,实现群众反映问题快速办结。二是建设社会治理网格化智能工作平台。推动“街呼区应”向社区、网格延伸,健全“网格呼叫、街区响应、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提升基层网格精细化治理水平。
(执笔:云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欧晓鸥)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