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云:发挥智库作用 助推澜湄水资源合作
时间:2018/6/15 20:34:40|点击数:
自2016年3月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将水资源合作确立为澜湄合作初期五个优先领域之一后,跨境水资源合作成为了澜湄合作框架下引人注目的议题;特别是东南亚流域国家、相关国际组织及专家学者,对此做出了积极响应,如湄公河委员会(the Mekong River Commission)、国际河流组织(International Rivers)、全球水资源伙伴(Global Water Partnership)等,就水文数据共享、区域水资源合作的透明度和相互信任、当地民众和非政府利益相关方参与、跨境水资源管理原则和协议、合作机制建设等领域提出了期待和建议。
本届南博会期间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上,主旨演讲中也提到加强跨境水资源研究,重视解决相关环境问题,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环境共同体。对于新生的澜湄合作机制而言,上述领域的探索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特别需要我国智库及相关研究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为澜湄水资源合作的整体规划和步骤制定提供前瞻性、创新性的政策建议和技术解决方案。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智库作用助推澜湄水资源合作:
第一, 以全流域视角做好澜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沟通与规划。
澜湄合作成员国覆盖了流域全体国家,可以保障流域全体国家对跨境水资源管理的共同参与和整体规划。我们应抓住这一契机,发挥我国智库和研究机构较强的科研实力及优势,加强我国智库与东南亚流域国家智库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将数据共享、联合考察、联合研究、联合规划作为澜湄国家水资源合作的先行领域,积极开展全流域视角下澜沧江-湄公河跨境水资源开发利用整体规划,以及流域水-土地-食物-能源-生态综合管理研究。通过我国智库与东南亚流域国家相关机构的沟通对话来达成跨境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互信与共识,做到有关开发项目的共商、共建、共享。
第二, 拓展与东南亚流域国家公民社会组织关系,全方位构建流域治理体系。
东南亚流域国家公民社会组织较为活跃,在河流、森林、农业渔业、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都有分布,这些组织与当地社区、研究机构及政府有关部门建立有长期而广泛的联系。建议通过智库、研究机构等“二轨”渠道拓展与东南亚流域国家公民社会组织的对话与合作关系,一方面加强沟通以消除中下游国家对我国水电开发的疑虑,另一方面了解流域当地公民社会组织在相关领域的项目内容、工作方法、合作网络、领域优势等,综合考虑多方利益诉求,共同开展流域治理项目,构建全方位流域治理体系。
第三, 重视社会科学参与水资源跨学科研究。
水资源具有自然、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等多重属性。对于澜沧江-湄公河这样的大型跨境河流而言,尤其需要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各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而我国传统上水资源研究大都集中于水文、地理、环境、水利水电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人文社会科学在此方面的参与度明显不足。建议以现有的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澜湄环境合作中心和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为枢纽,以实际项目需求为导向,构建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三大领域的澜湄水资源跨学科研究网络,同时给予尚显薄弱的社会科学方向研究一定的扶持和帮助,促进澜湄水资源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平衡发展,从而更好地解决澜湄流域国家共同关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和流域治理问题。
作者简介:李东云是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副研究员,毕业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曾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亚太学院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是我省与周边南亚东南亚国家自然资源管理及区域合作问题。
来源/作者:南亚研究所/李东云 责任编辑:念鹏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