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李红春:“千年茶农”的新“茶”计

时间:2023/4/3 15:15:02|点击数:

  

  澜沧县景迈山翁基古寨内,一位布朗族老人正在制茶。

  

  双江县勐库镇公弄村茶园进入春茶采摘季。

  

  景迈山古茶林前,身着民族服装的工作人员迎接游客。

  

  柏联普洱茶庄园内,茶厂工人正在处理茶鲜叶。

  布朗族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临沧、保山等州市,相传是最早发现和学会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有着“千年茶农”之称。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个长年深居山林的民族,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云南省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施“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帮助当地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在党的政策光辉照耀下,勤劳奋进的布朗族群众积极发展茶产业,实现了整族脱贫,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变茶为宝:产业振兴,带动整族脱贫

  布朗族的日常生活同茶叶密不可分。千百年来,布朗族群众依照传统种植古树茶叶,产量非常有限,加上交通不便,所产茶叶仅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难以产生经济效益。

  上世纪80年代,云南勐海县政府就专门成立茶叶办公室,大力推广茶叶科学技术,使得布朗山的茶叶产量大幅提高。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在云南各级党委、政府和上海市对口支援单位等帮扶下,布朗族群众决定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产业。

  为提高茶叶规模产值、推进茶业产业发展,布朗族村寨大力推广有机生态茶园建设,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引进优质企业,提升茶叶品质。近年来,大益茶厂、陈升茶厂、七彩云南等多家著名茶企进驻,茶农与茶企建立合作关系,茶农负责管护、采收,茶企负责技术、宣传、收购,每年还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村集体收入,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客户要走进来,茶叶要走出去。”2013年,双江县勐库镇公弄村的刀仕春五姊妹共同创办了“五朵茶花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128户农户按照生态可持续的方式管理茶园,鲜叶收购价比市场价高出5%至10%。在“五朵茶花”的带领下,合作社将寨里的鲜茶叶加工为有机茶、古树茶,提高了附加值,产品远销海内外。

  沪滇协作的春风也吹进了布朗山,200万元项目资金帮助勐海县布朗山乡曼果村建起了众福茶厂。“厂里和村里与141户茶农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收购款都能及时兑付,解决了大家增收的后顾之忧。”厂长卢文举说。

  近年来,“古树茶”概念在茶叶市场备受追捧。布朗族村寨坐拥数千亩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树资源,随着古树茶价格的水涨船高,“老班章”“冰岛”等古树茶品牌也跃升为普洱茶一线品牌。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发布的2023年春茶收购价预测数据显示,布朗山乡的古树毛料茶收购价普遍达到每公斤1000元以上。

  如今,茶叶已经成为带动布朗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昔日“一件衣服四季穿、一床被子全家盖、一碗野菜吃三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布朗族茶农的户均年收入已突破万元,作为“明星产区”的布朗山乡班章村的茶农年收入甚至能达到几十万元。

  点茶成“金”:科技创新,助力茶农增收

  在数千年的种茶、制茶历史中,布朗族积淀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茶习俗。茶叶在布朗族群众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祭祀活动要献茶,客人来了要泡茶,劳作累了喝茶解乏,年轻人娶亲需以茶叶作为彩礼……

  与布朗族群众对茶的热爱相比,布朗族的传统制茶饮茶方式却显得有些滞后:想制茶,就在自家灶上架口锅,炒一下、揉一下,再拿到外面晒干;想喝茶,就把干茶放到锅里,夹一块火炭,炒上十多秒夹出来,再把茶放到烧开的水壶里煮。虽然茶叶品质优良,但由于科技创新不足,茶叶的经济效益自然也不明显。

  近年来,在云南省农业部门的主导下,农业科技人员走村串寨,免费为茶农提供采茶、炒茶、揉茶、晒茶、修枝管护等技术培训,茶农们也在传统制茶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

  “一开始是看别人炒,边看边学,注意时间火候,然后一次一次地试,炒得多了,也就熟练了。”布朗山乡曼捌大寨茶农岩温说,炒青时要来回翻动茶叶,不能让茶叶粘底,杀青之后的揉捻也特别讲究,轻重、时间的把握,全凭手感。

  为从源头上提高茶叶品质,茶企聘请科技特派员来到生产一线,帮助茶园引种育苗、实现科学环保管理。

  清晨的布朗山万亩有机茶园基地,云雾缭绕、美不胜收。和茶农一起辛勤劳作的还有基地里养殖的蜜蜂。茶园中,一张张黄色的诱虫板和太阳能灭虫灯十分显眼,被笼罩在香樟、小叶桢楠等树荫里的茶芽颇为壮实。据基地负责人介绍,由于茶树喜阴,在茶园内选种一些合适的树木套种,可以遮阴促进茶叶生长,茶园养蜂可以抑制细小虫类,让茶园生态整体均衡。

  古树茶是云南茶叶金字塔的“塔尖”。近年来,云南省引入科技手段,助力古茶树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推行标准化采摘,要求茶农对新萌发的新叶,一芽四叶只能采三叶,必须留下一片叶子进行光合作用,避免古茶树衰老死亡。”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说。此外,通过茶树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育成3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树新品种,促进了茶树良种化。

  科技助力,点茶成“金”。漫步在布朗族村寨,一个个现代化、标准化的茶叶加工厂敞亮整洁。“现在村里有3万多亩茶园,家家都以茶为生,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双江县勐库镇公弄村村民俸傣忠说。

  以茶会友: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普洱市因茶而兴、以茶为名,孕育了厚重的茶马古道文化与普洱茶文化。在普洱市景迈山脚下,一片充满设计感的建筑群落闪现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中,沿山坡的走势蜿蜒延展的茶园内,蝴蝶在茶林里蹁跹,蜘蛛在茶树上织网,鸟儿在茶园里安家……这就是坐落在澜沧县惠民乡的柏联普洱茶庄园。

  景迈山是我国六大茶山之一,景迈山古茶林的驯化和栽培已有1300多年历史。相传,布朗族先祖帕岩冷率领部属在景迈山定居后种植茶树,临终前给后代留下遗训:“留下金银财宝终有用完之时,留下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之时,唯有留下这茶园和茶树给你们,方可让子孙后代有吃有穿。”

  2006年起,柏联普洱茶庄园整合原惠民茶厂、传统村落、特色民族村寨等优势资源,以“茶园、茶山寨、茶工厂、茶窖、茶酒店、茶祖庙、茶博物馆、茶道、茶研学”为核心,开发茶旅生态游、民俗游、文化演出等特色项目,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和茶旅融合为一体的庄园模式,带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在保护传承普洱茶资源及历史文化的同时,庄园致力于恢复景迈山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做大做强“茶文章”,依托茶山、茶景、茶文化,景迈山、布朗山、南糯山等地的布朗族村寨积极引进客商,探索商业可持续发展与助力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帮扶模式,走出了一条“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的茶旅融合发展之路。

  如今,在双江县勐库镇,璠记驿站、古茗之巢半山酒店等一批蕴含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旅游项目纷纷落地,游客来到这里,可以逛茶园、住民宿、品美食,与茶友品茶论道,体验特色民俗文化。一幅幅悠然自得的“茶香引客来”的美丽画卷,在布朗族村寨间徐徐展开。

  茶产业孕育了布朗族村寨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机遇,也重塑了布朗族村民的生计方式。随着茶旅融合项目的推进,布朗族村寨旧居换新,布朗族群众的生活也正如满山遍野吐露春芽的茶树一般,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本文配图均由作者李红春提供)

来源/作者:中国民族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