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杰:注重区域文化研究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时间:2018/6/29 15:48:43|点击数:
——访中铁国际集团副总经理 王立杰
2018年6月13~16日,“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新时代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务实合作”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在昆明举办,共有来自18个国家的300余名政要、智库代表、企业代表、媒体代表参加了论坛。论坛期间,中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立杰就中国在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投资,“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民心相通和文化交流等相关问题接受了论坛宣传报道组的采访。
中铁国际集团王立杰副总经理 李月/摄
专家简介:王立杰,中铁国际集团副总经理。1985年起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投标报价、合同管理、项目管理、商务开发等,项目类型包括房屋建筑、公路市政、给水排水、桥梁隧道、铁道地铁、电力能源、通讯电信、农田水利等,项目运作模式包含劳务合作、经援、国外馆舍、竞争性投标、政府间合作、投融资项目。驻外长期工作10多年,曾赴50多国家开发市场。已发表专业论文10多篇,曾在多地讲授国际工程相关课程。
问题一:中国对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投资给当地带去了什么样的改变?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
王立杰:中国的对外投资应该是在2000年以后真正做起来的,之前主要是工程承包,总结这十几年的经验,做得比较好的包括电力、网络、产业转移方面。这帮助对象国改善了区域内缺电状况,提升了信息化的水平,产能合作带动了当地的就业。相对做得比较慢、比较难的是交通设施建设,虽然互联互通交通是最重要的,但是做交通是最难的,铁路的盈利性差,铁路项目投资内部收益率较低。另外,减贫和教育合作这方面我们也做得不够。
问题二:中国企业在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投资面临那些方面的困难?
王立杰:在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投资相对好做,法律也完善,投资环境也好。但是在欠发展国家,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国家,主要的困难有三个方面:第一,我们做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都需要土地,获得土地的租用权或者是使用权非常困难。第二,政治风险,政府的更迭和官员的替换,影响项目落地。第三,我们投资以后的收益存在汇兑问题,其中一个是汇率和换汇的指标有压力,对我们影响都很大。
问题三: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那些方面的问题?
王立杰:我个人体会是两个:第一讲话要在一个频道,因为中国的执政理念和区域内其他国家的执政理念,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区域内国家的发展理念,有一些很大的差异,这个值得我们智库去研究。第二,文化交流不畅。很多时候,国外项目的失败原因是因为文化的原因。经济合作如果忽视文化的影响就达不到预期效果。中国某企业在建设一个国外的大型水电站时,遭遇外国政府中止合同,理由竟然是建设该水坝会破坏该国“龙脉”,显然是受到文化因素的干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合作的大型项目越来越多,影响项目成功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如果企业和政府在推进项目合作时,不了解项目所在国的文化,项目就有很大风险。
中国企业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做项目,刚开始会感觉特别难推动。究其原因,就是项目团队对于项目所在国的文化研究得不够。阻碍项目推进的文化因素可能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对中国产品不熟悉、不了解,秉持老旧观念,认为中国产品技术不先进、质量不稳定,宁肯多花钱,也要购买欧美国家的产品。二是不喜欢中国公司,认为中国公司形象不好,不注重环保,不保护当地资源,不雇佣当地员工。三是觉得和中国公司打交道难。虽然中国公司能帮业主办很多事情,包括协助融资、转让技术,但是中国企业在做投融资项目时,项目审批、批准的流程都比较复杂。四是其它方面的原因。包括项目建成以后的管理,如:中国公司不善于管理;中国公司对本地员工的培训不到位;外国合作方不熟悉中国标准等。
我们要重视这些问题,在政府引导下,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我们的双边文化研究、文化交流做得较好,则在项目推动时,会有议员在国会里帮我们呼吁,会有专家在媒体上替我们宣传,会有民间高手出面帮助我们制造舆论,这样推动项目就会顺利很多。
问题四:您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如何加强文化交流?
王立杰:应该推动构建政府、机构、企业、民间等不同层面的文化交流格局,对于我们在南亚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政府应努力搭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文化交流平台,要有战略思维,实施顶层设计,尽快落实解决文化交流设施建设、文化研究人才招募、文化活动资金来源。
机构应注重对不同专题的深入研究。中国有很多高端智库、科研院所、商会学会、民间团体;国外有很多宗教组织、非政府组织、民间学会组织。这些机构列出的研究课题清单,应该和“一带一路”倡议密切相连。
企业应结合本企业专业优势,总结分析文化交流对经济合作项目的影响、经济合作项目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例如,十多年来,高速铁路在我国快速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观念的改变。同样是人口众多、人口密集的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修建高铁是否也会提升社会文明、促进人民的观念改变?人民是否会欢迎支持?如果企业能够宣传高铁文化,必定对于开拓高铁市场具有很大助推作用。
民间文化交流的作用非常重要。通过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改善我国产品的形象,。例如个别国家,在过去的战争年代曾经给亚洲邻国造成巨大伤害,但是他们在战后花了大力气改善民间形象,派出大批文化使者和文化志愿者,在民间矢志不移地做慈善、教育、医疗、宗教推广等活动,现在已经在不少国家树立了良好形象,也为他们国家的企业开展经济合作时,营造出很好的经营环境。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共享不同渠道产生的文化研究成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受到了政府、机构、企业、民间的普遍支持与欢迎,各个层面研究出了不少文化成果。例如,政府定期发布的国情报告与风险评级,中国政府支持举办的“南亚博览会”上的大量文化活动,机构出版的《列国志》系列图书、《印度文化研究》、《南亚研究季刊》、《南亚文化研究》杂志、《东南亚·南亚名人录》等书籍和杂志,机构主办的《南亚论坛》等活动,各个不同企业每年编写大量的“国情分析报告”和“市场动态分析”。显然,中国对于南亚东南亚的文化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绩。问题在于,各层级之间相互沟通不顺畅,许多高水平的文化研究成果,尚未普及,尚未发挥出最大的综合效益。
另外,建议政府搞顶层设计,搭建文化研究与交流的平台,向机构、企业、民间进行宣传。建议机构静下心来,找准课题,深入研究。从宏观方面指导企业合作,从微观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建议企业在推进项目遇到困难时,首先要认真思考本项目是否已经产生出文化隔阂。建议民间加大力度培训志愿者,外派志愿者,发挥好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建议政府、机构、企业、民间能够经常互动,可以经常举行“智库论坛”。
问题五:您认为企业和智库(如社科院、高校、民间智库)可以开展那些方面的合作?
王立杰:我个人意见:第一,助推重大项目,比如说现在我们的重大项目包括正在实施的中老经济走廊、中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对这些重大项目智库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第二,创造项目信息,大型企业在海外做项目已经不是跟着项目信息跑,而是主动规划项目信息,规划投资机会。第三,可以考虑和大型企业组建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发展。
(采访、整理:孙喜勤 审核:王国平)
来源/作者:《东南亚南亚编辑部》/孙喜琴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