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张源洁:培育文明乡风 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3/8/23 15:48:51|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乡风文明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乡村是否振兴,关键看乡风好不好。何为乡风?尽管不同学科对于乡风概念的定义有别,但总体上内涵是一致的,即乡风是指农村社会农民所认同的习惯、风俗、行为规范。所谓文明,是指历史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因此,乡风文明就是“广泛受人认可的、健康向上的乡村社会风气”。它不仅指向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还蕴含着乡村民众的普遍价值选择、道德观念和文化水平,彰显乡村社会的和谐美好。“乡风文明”是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柔性力量,还是衡量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一、“乡风文明”的时代背景及内涵解读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将“乡风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其正式列为长期发展目标,就此开启了乡风文明建设之路。同年12月,为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传统、惩恶扬善,凝聚群众力量,培树文明新风,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再一次进入“三农”工作二十字方针。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明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加切合农村农民实际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方式。2019年9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11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总体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和美乡村”,本质上也是突出强调乡村建设塑形与铸魂并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的目标要求。至此,“乡风文明”内涵不断丰富,重要性不断凸显。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云南实践

  近年来,云南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党建引领乡风文明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在全面培育文明新风,有效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与乡风文明建设双融互促方面,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有云南特色的实践路径。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党建成为乡风文明重要抓手

  云南省宾川县罗官村发扬党的组织能量、组织功能,搞好大众宣传、凝聚群众力量,将群众组织起来参与到移风易俗工作中。采用“党建+”的组织策略,带动村集体树立文明乡风。村组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红白理事会管理,理事长主要由党员担任,村级理事分别联系挂钩小组一级的理事长,带头执行红白理事会规定,从自家开始简办客事,形成了“大理事+小理事”红白理事会网格化组织模式。通过党建引领村民向上向善,对群众进行无形约束,扼制铺张浪费和攀比之风,破陈规除陋习,把客事简办的倡导内化成全村村民的自然选择。罗官村也因此入选了21个全国首批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之一。

  (二)健全文化阵地充实文化活动,建强“硬环境”与增强“软实力”并举

  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就是最好的力证。如何做好占全州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大规模易地搬迁后的稳定及后续发展,怒江州把安置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八有”标准(有牌子、有经费、有办公场地、有专人负责、有志愿服务队、有社区活动品牌、有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栏)建设具有怒江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村村有宣讲、天天有歌舞、月月有评比、年年有培训、常常有暖心”的“五有”志愿服务,持续深化“志智双扶”工作,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营造文明乡风,助力搬迁社区的乡村振兴。

  (三)加强“三治”融合,以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助力文明乡风养成

  曲靖师宗县淑基村将“窦氏家风”有机地融入文明乡风建设,走出了一条“诗礼传家、与人为善、敬业守纪”的文明乡风新路子,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该村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窦氏宗祠、窦垿故居等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建立道德园、老年活动室、二十四孝文化长廊,打造“楹联文化村”,创作地方特色的精品文艺节目。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义务结对帮扶机制。同时以家风家训的教育传承为抓手,建立“一约两会三堂”的乡风治理体系,充分彰显自治“润物无声”、法治“定分止争”、德治“春风化雨”。此外,昆明市禄劝县以德治引领,组建“彝语宣讲团”“苗语宣讲团”,探索双语法官、“彝族长老”“阿妈议事会”也是这方面的生动实践。

  (四)扎实推进风俗治理,使乡风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风俗治理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而风俗治理有效则构成了乡风文明的重要基础。作为入选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的昆明市嵩明县小街镇积德村,将推进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举措,成立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签订党员移风易俗承诺书。把“节俭办婚丧”纳入村规民约,公布“婚丧喜庆公约”,形成红白宴席操办规模、时间和惩戒处罚规则,发挥红白理事会指导督促作用。实现村民评议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由党员带头的群众自治组织全覆盖。打造“院坝小讲堂”“和谐小喇叭”等文明实践活动品牌,编排《新农村趣事》等花灯小戏,大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积极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思想观念。

  像积德村这样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村落在云南其他地州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五抓五强推进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的怒江实践、“红黑榜”促文明好乡风“晒”出来的丽江华坪实践、“三个聚焦”革陋习文明实践倡新风的红河州个旧市哨冲村实践、移风易俗“小切口”推动乡村文明“大变样”的德宏州梁河县大厂乡实践等等。

  (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乡风文明建设双融互促

  怒江州从2018年起连续多年推进覆盖全州的乡风文明示范项目建设工作,探索出“乡风文明建设怒江经验”。系统打造村寨墙体文化,让各村寨和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的文化墙“说话”。持续开展主题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将中华传统节日与怒江本地民族节日深入融合,组织各单位、乡(镇)、村组和安置点社区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传统美德、促进乡风文明”系列文艺及座谈活动,紧扣主题开展分门别类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校园、村镇、户评选命名表彰,以看得见的荣誉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全国文明村镇”的独龙江乡更是以文明乡风“一周三活动”提了精神美了乡村,“家庭内务每日一晒”“晒”出了好家风,美了大环境。

  (六)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物质变精神变物质的成功转换

  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是“人”的建设,从脱贫攻坚转入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更侧重激发老百姓在参与乡村治理展现的积极精神风貌和作为乡村发展主体的自我发展意识与能力,塑造具有自主性和理性化特征的新时代乡风。而红河州绿春县拉祜寨村实践就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通过“一村两支部”“永不撤离的工作队”先后选派200余名党员干部到拉祜寨支援帮扶,成立临时党支部,“干部上山引领群众下山”把遍布大山各地的拉祜群众聚拢在一起,帮助他们成立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生产、革除陋习,激发其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实现了住房、精神、生产、环境、生活、素质的“六个蜕变”,全村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一千余元增加到现在的一万余元,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观点”在乡村振兴现实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文明乡风,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云南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之行、探索之路,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生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云南乡村地区落地扎根的实践过程。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民利益奋斗终身的价值理念,也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化成”的根本价值追求。涵养文明乡风是一项长期工程,治理陈规陋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始终抓住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目标不放手,扎实推进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培育和文明行为养成等,才能让文明乡风蔚然成风,使之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

  作者: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农村发展研究所  张源洁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