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颖娜:云南文艺创作从“高原”到“高峰”的实践路径
时间:2024/8/2 16:12:06|点击数:
作者 马颖娜 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历史、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其深刻地指出:当代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既是对文艺界的鞭策,也是对文艺界的期望。云南因独具特色的人文自然景观,成为文艺创作的沃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与正确指引下,云南文艺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13个文艺门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拓出异彩纷呈的云南文艺“高原”。新时代,云南文艺更需拓“高原”,再攀新“高峰”,可以以下三点为实践路径。
一、在文艺创作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共产党提出繁荣发展文艺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确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政策,提出“反映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工业建设与工人生活”“农业生产”“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等文艺创作的题材和形式。云南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党的文艺路线和政策指引下,掀起“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同时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的新中国文艺创作的高潮,开启了文艺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开创的少数民族类型电影,更是成为那一时期文艺创作“高原”的代表,《五朵金花》《阿诗玛》《芦笙恋歌》《山间铃响马帮来》等影片,在全国乃至世界引起了轰动。尤其是《五朵金花》的创作,更是让“五朵金花”超越其自身文本的属性,成为一个符号化的概念。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符号化的“五朵金花”被广泛使用,乃至史学界的古史分期等五大基本理论问题相关议题也使用了“五朵金花”指代。
改革开放后,云南文艺创作“高原”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春天,云南省文艺事业始终与改革开放同行同向,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的重要指示,激发云南文艺繁荣发展的强大活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更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服务。各个艺术门类百花竞放、异彩纷呈,重点打造了“七彩云南”“香格里拉”“茶马古道”“西南联大”“聂耳音乐”“郑和下西洋”等文艺品牌。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戏剧“梅花奖”、舞蹈“荷花奖”、杂技“金菊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等国家级重要文艺赛事中不断获得重要奖项。特别是电影《独龙之子》获得2016年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提名奖;纪录片《落地生根》(第一季)2019年获得第13届中国纪录片创优评析社会类一等奖;《都是一家人》列入2019年全国优秀电视剧目,获得2020年第32届电视剧“飞天奖”提名奖;《桂梅老师》更是获得第十七届文华奖文华大奖。自2014年设立国家艺术基金以来,云南省累计获得资助项目115个、资助金额6983万元,项目数量位居西部第三。百花齐放的文艺作品不仅充分展现了云南文艺创造的新作为和新气象,更证明了只有正确的领导才能让文艺创作不断勇拓“高原”。
“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政治保证。
始终坚持党在文艺创作工作领导权,就要旗帜鲜明坚持文艺创作的党性原则,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文艺创作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文艺创作宣传党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文艺创作宣传党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尽职尽责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要做好把方向、抓导向、管阵地、强队伍的工作,要确保文艺创作的各项工作都着眼于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着眼于凝聚党心民心、着眼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二、在文艺创作中始终坚持人民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坚守住了根本政治立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云南文艺精品皆来自人民,以人民生活的土地、人民生活的场景、人民生活的感悟为创作幕布,谱写人民生活的美妙乐章。如舞蹈《云南映象》、京剧《凤氏彝兰》《白洁圣妃》、杂技《男女绸吊》、花灯《梭罗寨》《千里送鹅毛》《回家》《喝三秒》、滇剧《西施梦》《水莽草》《大唐公主》、话剧《打工棚》《搬家》《独龙天路》《农民院士》《桂梅老师》、歌舞《五彩云》《云岭天籁》《佤部落》、舞剧《诺玛阿美》《走婚》《流芳》都是其中代表,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在文艺创作从“高原”到“高峰”的路径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创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把宣传、教育、引导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鼓励人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依法参与国家文化治理,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三、在文艺创作中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是一种价值引导和文化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不仅是党中央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根据新时代国情作出的重要判断,同时也是文艺创作攀“高峰”的重要价值追求。
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文艺创作的路径也充分证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它们不仅用影视语言展现出云南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场景,更是将国家意识、国家政策用艺术的语言进行表达,在影片中输出了以“劳动最光荣”为共同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新人”为共同身份认同、以“社会主义好”为共同精神家园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价值映射,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完美表达。
当前,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历史关口,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我们更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艺创作中厘清展示中国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交融汇聚、多元一体”的特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文艺创作的核心理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现实和远景为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
“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中国文艺追求自古便有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才是云南文艺创作拓“高原”、攀“高峰”的根本遵循。
(本文系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历史、文献研究所“中国史”学科建设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云南理论网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