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素芬:聚焦产出“好品” 做特“绿色食品牌”
时间:2022/3/23 17:17:38|点击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立足云南生物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按照省十一次党代会针对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出的聚力打造“三张牌”,做特“绿色食品牌”的目标要求,树立大食物观,聚焦产出“好品”,打造成“牌”,最终产生好效益,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特色化、精品化发展道路,让云南的好山、好水、好风景转化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现代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动能。
强基础兴产业,确保好山好水出“好品”
持续做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强调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耕地,不仅是数量上的,更是质量上的。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绿色、有机为目标,实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保护,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还地,改善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不断优化农产品产地环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观,按照系统性、整体性的内在规律要求,统筹协调好各要素,推动一体化综合治理。加快高标准农田(地)建设。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地)建设,彻底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
从种业端发力,在“一粒种子”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在做好特色种质资源的保护方面,要抓住云南生物多样性这个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重点聚焦果树、茶树、咖啡、蔬菜、花卉、坚果、甘蔗、肉牛、猪肉、禽类、中药材、优质水稻、优质玉米等特色产品种质资源的保护,着力打造好特色种质资源库。在加强本地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选择优势品种,做好“特长生”培育,在“小众、特色、精品”上做足文章,加快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配置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种子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进一步提升良种化水平方面,要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绿色、有机发展为导向,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为目标,全面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
树立人才是发展之基、创新之源的理念,加快高素质农民培育进程。针对云南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素质低下这个制约发展的瓶颈,一方面要着力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成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雁。抓住国家实施“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的机遇,优先将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和农村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等核心骨干力量,培育成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领头雁”,发挥好关键少数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依托职业学校、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力争所有50岁以下未达到职业要求的在岗农民至少接受1次相关职业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培育更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依托现有职业学校,扩大招生面,让未达到高中阶段同等学力,有意提升学历的在岗农民,采取宽进严出的原则,提供涉农中等职业教育的机会,提升农民学历。
显特色提品质,走出好路径优化好产品
加快“特优区”创建。围绕特色粮食、蔬菜、水果、坚果、畜禽、林产品、中药材等,挖掘各地资源优势,聚焦特色优质产品,加快创建、认定一批国家级、省级、州(市)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形成三级联动的优势区体系,引领带动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全力推动“一县一业”发展。聚焦区域特色,突出比较优势,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高品质县域农产品,力争每个县(市)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特色鲜明、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坚持提升与新建相结合,建成覆盖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地域特色、不同发展梯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省级产业园为支撑、州(市)级产业园为依托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让有机食品成为特色食品的最终产品。有机食品是高端产品的代表,而真正有指导意义的是地方标准。大力推进特色有机产品地方标准的制定。从地方实际出发,以有机化发展为目标,“有标对标、无标建标”,做好相关产业(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制定,建立健全完善的生产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引导企业(实体)对标生产、诚信生产,用标准引领农业生产方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全面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培育和运营。突出强调农产品产地资源的独特性,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保护产品为核心,挖掘特色资源和产品,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区域公共品牌。
紧紧扭住加工环节这个“牛鼻子”。云南农产品精深加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低于发达省份水平。因此,必须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及综合物流集配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基地,提升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水平。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鲜活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培育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的精深加工企业,构建骨干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引导加工企业走专、特、精、深的发展道路,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抓推介重营销,确保好产品产生好效益
坚持高品质、溯本正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是其产品产地和质量的重要标识,代表着产品品质、生产经营者信誉及其对消费者的承诺。做好质量认证标准。以质量标准体系为指导,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产地证明的实施,还没有地方标准的名优农特产品,要加快进程,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地方标准和质量认证标准。做好农业云平台和高原特色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使农产品质量信息透明化,建成完善“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让消费者放心消费的可追溯系统。
推动“云系”牌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持续做好一年一度的“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表彰活动,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名品名企孵化的金字招牌,支持入选品牌参加各类农业展会、品牌推介和产销对接等活动。抓好电商端。深化与国内顶级电商平台,以及省内“一部手机游云南”“一部手机云品荟”的合作,利用其线上线下渠道资源,开设云南“优质特色农产品”专区,扩大“基地直采直销”覆盖面,做好产销对接,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有效促进产品销售和市场拓展。
让“数字+”赋能农业。抓住《云南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提质增效促进农产品上行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机遇,加快电子商务人才培育力度,推进农商高效互联,让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与农业供给精准、高效对接,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集成应用,支持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实现每一批产品都拥有唯一的二维码标签,用户只需扫描二维码,便能知晓产品的每一个细节,让消费者放心。
(作者 吕素芬 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沈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