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汲取中国传统智慧,修好共产党人“心学”
时间:2023/9/1 16:06:46|点击数: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尊重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养性。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员正心修身的必修课。”共产党人“心学”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体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对修身养性的重视。那么,究竟什么是“心学”?如何理解共产党人的“心学”?这是提倡“心学”的前提和关键。
一、究竟何为“心学”?
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文化当中,“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中国文化所说的“心”,并非现代医学所指的身体器官心脏,而是心之功能及作用,大致对应于现代汉语中的“意识”。
中医主张“心主神明”,这是中国古代心学的理论基石。《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意思是说五脏的功能各不相同,“心”犹如至高无上的“君主”,它是神智亦即感知、分析、判断、思维等能力的主宰。《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亦曰:“心藏神。”认为心乃君主之官、神明之府,它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又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更加明确地指出了心是产生神志活动的场所。事实上,历代中医对此均有精辟论述,诸如,徐灵胎说:“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张景岳亦谓:“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中医经典的这些论述均指出,心(意识)乃是身体的主人,是人的思维及活动的前提。
儒家重视心性,提倡心学。儒家心学思想的萌芽可追溯到《尚书?大禹谟》中的“十六字心传”,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发展于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成熟于宋代陆九渊和明代王阳明,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陆王心学。简言之,中国古代心学的核心主张就是“求放心”和“致良知”。王阳明就指出:“心者身之主宰”;“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他强调所谓的心,并非血肉之心脏,而是那个能够视听言动、主宰身体的知觉。王阳明说:“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眼睛和耳朵之所以能够看和听,手和脚之所以能够知道痛或痒,这个知觉就是心之功能。所以,看到孺子落井、鸟兽哀鸣、草木摧残、瓦石毁坏,之所以会触动一个人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悯恤之心、顾惜之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心”,有知觉,这就是“万物一体之仁”。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心”指的就是意识,它体现为知道、觉知、感知,此心人人皆有,须臾不可离。
二、为何提倡“心学”?
为什么要提倡心学?在古人看来,这个“心”经常迷失、易于沉沦。《尚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儒家那里,“心”分为两种:那个被迷失、被遗忘的状态,就是“人心”;那个至虚至灵、神妙莫测的本来状态,即为“道心”。人心由于被物欲所蒙蔽,因此危险难测,片刻难以安宁,而道心虽然如同明镜,但幽微难明,易染尘埃。为此,读书人应当精心体察,专心致志,秉行中庸之道,以静制心,努力将人心转化为道心。
孟子曾提出著名的论断:“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谓“放心”,是指放逸的良心、迷失的本性。孟子强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不仅“人皆有之”,同时也是“我固有之”,它是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只是后来逐渐放逸、迷失了。孟子举了“牛山之木”的例子来比喻“心”的迷失过程:“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十分茂盛的,但由于它位于大都市的郊外,人们经常拿着斧头去砍伐它,这些树木怎么可能长久保持茂盛呢?在儒家看来,人皆有之的“心”,由于受到各种欲望的侵扰,逐渐走向迷失,而修身之道的最终目的,就是把那个迷失的本心本性给找回来,进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为此,有必要通过修身养性,“求其放心”。
究竟如何求放心呢?在儒家看来,“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修身之要,就在于端正自己的心。《大学》中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在儒家看来,这个“心”一旦离开当下,就“不得其正”,亦即不在自然的状态了,也就会失去它本来的敏锐力,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当一个人被愤怒、恐惧、喜爱或是忧虑情绪占据的时候,“心”也就“不得其正”,也就无法进行恰当的思考和行动了,甚至于“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可见,共产党人“心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修身养性,正心诚意。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必须“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三、共产党人“心学”是对中国古代“心学”的继承和发展
树高千尺必有根,水流万里定有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智慧的启迪,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包括共产党人修炼心性、砥砺品格的“根”和“源”。正因如此,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心学”,自然成为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重要理论资源。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心学”的集大成者。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说道:“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作为中国人,不可不知王阳明。”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知行合一,诸如:“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勉励大学生“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显然,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就是对中国传统“心学”理论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共产党人的“心学”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重视正心修身的优秀传统,并赋予其鲜明的党性内涵及特征。
良知是“心学”的核心命题。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在王阳明看来,“孟子之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人的良知就是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良心),这个良知人皆有之,“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故谓之良知”,不必学习、无需考虑就能分辨是非。故而,有必要致吾心之良知,也就是去发现自己的“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发现自己天命赋予的属性,心之本体,亦即自然灵昭明觉者的那个主体。在共产党人这里,良知是党性的基础,脱离良知讲党性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基于良知的党性是每一名共产党人立德、立身、立业的基石,唯有厚植于良知基础上的党性,才能散发出自然纯真的芳香,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的提出,一方面体现了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高度尊崇,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共产党人“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文化理念。为此,党员干部要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营养,滋养心灵,启迪智慧,切实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做到知行合一,实现人格完整,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作者 赵娟系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民族文学所副研究员;本文系2023年度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文化人类学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