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罗丹:持续贯彻落实“两山”理论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时间:2020/12/10 15:24:30|点击数:

  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生态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年规划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明确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这表明国家在“十四五”生态战略大布局中将持续深化绘制“两山”实践线路图,继续着力部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安全屏障作战图。

  云南处于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布局中的“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带,是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肩负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重任。在持续探索云南特色“两山”实践新路径种大有可为,必须持续深化“两山”理论路线图,继续夯筑生态安全屏障作战图,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盘”山“点”水,摸清生态资源底数

  云南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生态系统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类型;共有7种气候类型;坐拥9大高原湖泊、6大江河水系源头、161个自然保护区、4个国际重要湿地;约有1.5万种高等植物,2.3万种脊椎动物,森林覆盖率59.7%,居全国第二位。云南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云南生态资源家底呈现三个总体特征:一是国土空间内资源富集且呈点带状碎片化分布态势。境内山高河谷深,地势险峻,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76.4米,水源势能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二是生态类型丰富,生物多样性特征突出。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毗邻,既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热点地区之一,又是中国西南林区的核心地带,素有“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之称;三是处于我国生态保护重点区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前沿重地。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珠江、红河、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源头纵贯云南全省,高原湖泊星罗棋布。作为“亚洲水塔”,云南影响跨境水系下游1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0亿人口的水资源环境及综合生态安全。

  二、“依”山“靠”水,夯筑生态安全屏障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谁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谁就拥有未来发展更多的选择权。云南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嘱托,以“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为导向,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要继续加快落实和深入推进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继续高位推进建构“5+13”环境功能区划体系。优化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严守云南“三屏两带”生态规划,实施环境分区管理,全面提高环境管理技术水平。二要珍视生物多样性宝库,保护好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资源。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向新的更高水平迈进,以举办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教力度,提升公众意识,培育全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三要继续夯筑江河水系上游的生态安全屏障。云南肩负西部高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三大屏障建设任务。要保护好三江并流区域生态环境;加强沿江开发规划和空间管制,统筹推进岸线开发利用、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廊道建设,确保“一江清水”出云南,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要继续加强珠江源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强天保工程、自然保护区、造林绿化、中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农村能源、林业产业化发展等建设。

  三、“洁”山“净”水,擦亮生态资源底色

  习近平同志在2008年考察云南时强调“推动形成经济发展是政绩、保住青山绿水是更大政绩的科学导向。”营建良好生态环境既是国家的高位战略需求,也是云南发展绿色经济的富民财富,要系统保护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维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焕亮绿色发展底色。一要大力推进九大高原湖泊的保护与治理。云南面积30平方千米以上的高原湖泊有9个(简称“九湖”),占全省总面积的2.1%。九湖发挥着调蓄水资源、防洪、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在治理和管护中,应整体着眼湖泊稳定性、自净能力及生态和环境功能的恢复,继续坚持“一湖一策,分类施策”主导原则,以流域为治理单元,强调“陆域-水域”协同共治,加强湖域环境的主体责任和任务分解制,持续深入探索推进“河长制”措施。二要全力推进“森林云南”建设。持续推进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工程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林业重点领域改革和配套改革,做优做强林业产业,全力实施林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三要全面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全方位加强和提升城市和工业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要重点治理广大农村地区、偏远民族地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积极推动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把农村建设成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要厚植城市生态优势,坚持“公园中建城市”的导向,塑造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园城相融、文城一体、人城和谐的大美格局;要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强重点矿区及工业区的污染防控,提升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坚持园区生态化、产业景观化、城市公园化,打造花园式绿色工业园区。

  四、“经”山“营”水,建设最美边疆省份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决定美丽经济发展厚度。云南应把握好生态资源条件,经营好雅致美丽的山水情韵,秉承“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相统一”的美丽内涵,实现维护美丽生态与发展美丽经济同向而行、同步而进。一要激活美丽经济,大力打造本土生态品牌。坚持以项目带全局、以项目促发展不动摇,找准美丽生态与美丽经济绿色交汇点、结合点,推动美丽经济项目化。大力实施“美丽生态+”行动,把美丽、生态、文化、风景、乡愁转化成产品和生态链,转化为价值和财富。二要推动产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打造绿色发展亮丽底色。以保护为主,探索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着力培育花卉、烟草、茶叶、水果、糖业、药物等优势生物产业,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加快“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大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促进绿色发展。

  五、“谋”山“划”水,激活生态富民红利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嘱托“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世世代代保护好!”云南应辩证把握“两山”理论内涵和外延,紧紧围绕生态改善、资源保护、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目标,谋山划水,拓延生态富民红利,开启“换道超越”新篇章。一要着力提高传统产业发展的生态化水平。以恢复产业依托资源的再生产能力与环境可修复能力为底线,在农、林、畜牧、水利水电、能源矿产等产业中着力提升生态化水平。二要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保护优先,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科技成果推广运用,依托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积极推进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物医药、花卉等生物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确保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三要促进生态与工业、生产服务业及相关行业的集群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不砍树、能致富”的生态产业,大力推进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森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富民的林业特色产业,为人民群众建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依托“大滇西旅游环线”文旅项目、康养目的地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田园风光游、民俗风情游、金牌农家游、特色村落游、科普教育游。依托“半山酒店”落地项目,深度开发古村落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创产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精品民宿。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形成渔光互补、稻虾共生、稻鱼共养、稻鸭共育等多种生态种养模式,促进种植养殖融合发展。激活生态富民红利,推进“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道路。

(作者: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罗丹)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