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时间:2022/12/22 17:43:57|点击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发展新局面,不走西方现代化老路,而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百年探索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个包含辩证关系的重大命题,从矛盾属性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厘清统一关系,对于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化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变革的历史过程
西方现代化的普遍性特征,是后发国家现代化学习的蓝本。“现代化”在过去很长时期内只被用来描述发达国家现代化成长的历史进程,在之后出现的各种现代化定义或概念也大多是发展中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为参考而出现的。现代化定义繁杂,但它一定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变革性的过程,且现代化是历史的、发展的、连续的概念,也是全社会范围内、全方位的概念。现代化理论指的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追赶先行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以中等发达国家和高度发达国家作为其基本实现现代化与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但是经典现代化理论一方面阐述了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另一方面阐述的是现代化的结果,即已完成现代化过程的国家所处的状态和特点。现代化有其一般规律,如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城市化以及作为前提条件的国家建构。西方国家在推进现代化方面有着较为成功的经验,比如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发展中国家较多以已完成现代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案例蓝本,但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也是符合现代化一般规律的思想演进史。从“走自己的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在边革命边建设中推进现代化、综合调整中重点推进四个现代化、探索推进现代化发展“三步走”宏伟战略和谋划用“两步走”的战略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符合现代化一般规律。
西方现代化的理论和经验,是中国现代化的探索方式和理论基础。历史上看,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经验与样本,中国现代化一路摸索过程中,也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经验,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的道路。但是西方模式也不是完美的,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既有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有许多新问题产生,如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破坏、贫富差距、失业等,这些问题说明现代化不可能停滞不前,后发国家应该也能够开创更好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没有照搬先发国家已有的制度和政策,而是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实现制度和政策的不断优化,探索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也恰恰由于中国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独立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反而符合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是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人口规模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优势,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难题。如此巨大的基数,再大的成就除以14亿多人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4亿多人都会变得很大。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少有,统筹区域发展是一个关键难题。因此,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第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不能盲目依赖自由市场自发性的分散决策,必须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如果依靠西方自由市场下原子化个体分散决策来助推,只能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最终延缓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第二,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不断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现代化发展成就。第三,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不能将自身现代化梦想寄希望于他人,必须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富裕是现代化的指向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是所有人共富还是少数人独富。生产资料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决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只能通过剥削、压迫本国以及外国人民的手段达到最大限度榨取剩余价值的目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现代化下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宿命”,为解决财富鸿沟、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提供了智慧方案,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首先,推进共同富裕,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我国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其次,坚持人人参与和人人享有相统一,在共同奋斗、共同分享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现代化,必须最大限度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在人民各尽其能的共建和各得其所的共享中才能实现。最后,坚持统筹协调和循序渐进相统一,在总体共进、差别有序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要实现14亿多人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而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必须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标志着这个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可否认,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有其特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且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资本逻辑中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导致人的现实性(自由全面平衡)的丧失。在各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绝非自然而然,而是要面对以物欲化、享乐化、个体化为特征的消极价值文化的冲击。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二者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念和目标是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不仅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增长,而且认为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认为那种离开精神文明进步的单一物质文明发展的社会,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因此,既要大力发展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雄厚基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也要建设高度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激发人们开拓进取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作了反复论述: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曾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为了自身的发展,人类一直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同时,为了有效率地实现这种变换,人类也一直在不断地设计和创造更有效率和更加公平的社会组织形式。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必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进行总体布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就其实践路径而言,就是要实现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自然环境的优质化与生活方式的绿色化。首先,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体系。其次,要建设优质化环境,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经济社会活动空间布局。最后,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必须实现思想观念上的破旧立新,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唤起大众的社会责任意识。
(五)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西方开启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但西方现代化不是和平共赢的,而是充满了血腥与暴力。西方现代化“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同时,“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种“从属”,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世界扩张的结果,是通过殖民扩张和对外侵略实现的,是建立在对亚洲、非洲、美洲人民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必须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模板,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要求结合的结果。在此之上,中国式现代化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既遵循现代化规律又依据中国国情独立自主探索新道路的结果,有力回击和终结了“西方中心论”和“历史终结论”,是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以资本为本,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建立起源于对内剥削劳动者、对外殖民掠夺的资本原始积累,无论是英国的“圈地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还是跨越大洲的贩奴贸易,都无不记录了西方式现代化的“黑历史”。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因此,现代化运动和现代人类文明虽然起源于西方,但这种文明在起源上肮脏丑恶,在结果上造成了人、自然、社会的异化,是畸形的、片面的、却仍粉饰太平企图大行其道的文明,这样的现代化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追求攫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破除西方现代化资本支配一切的同时,积极吸取学习资本主义文明的正向作用,以民为本,提出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此外,中国式现代化主张的是“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推进物质现代化的同时主张促进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促进人民思想的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锚定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单维度的现代化,而是全面现代化。基于西方经验,西方经典的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产生于内部现代性因素的累积,从经济逐渐拓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因此西方现代化本质上是工业化和物质现代化为核心的单维度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不仅仅体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指标的增长上,关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决摒弃资本主义现代化不重视人的先天弊病,坚决抛弃轻视自然、破坏自然的西方现代化老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彰显了发展的系统性和全面协调性,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实现了从经济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物的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的飞跃。
中国式现代化,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而是走和平发展的新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国强必霸”的资本主义逻辑,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在积极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同时,不仅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也为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不同文明之间、在平等对话和互鉴中实现现代化和人类共同发展,并明确提出了应当坚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中国大国责任和担当。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高度概括,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探索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是对现代化理论的重大拓展,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具有原创性、世界性的重大贡献,彰显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更加坚定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系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徐丽华)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