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李吉星:传承中华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间:2023/6/19 16:41:58|点击数:

  作者 李吉星 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整合的结晶,涵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中华民族的中华文化特征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是人们对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经过比较和选择并接受、传承的,不同人群、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显著的特征。

  (一)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的标志

  每一个民族共同体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历史积累,都会产生相应的知识体系和行为方式,创造出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生活一切能力与习惯,产生“共同的历史记忆”和“集体无意识”,这就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所创造、拥有并延续发展的文化。由于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指向,使得文化呈现多元化多样态,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也就承载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形成了有所差异的文化标志。如亚洲文化和欧洲文化、非洲文化的不同。中华文化是有着其独特的发育地理环境,在远古早期中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使得我们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正因为独特的中华文化,造就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

  (二)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中华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文化包含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离开了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就失去了根基,而没有了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则失去了要核。中华民族精神深深地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魂。

  (三)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塑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各民族文化相融互通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相互学习和融合,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民族文化共存的格局。比如在中国古代的魏晋之时,汉人服饰早已糅合原有华夏衣冠与胡人服饰的优点加以改进而形成了新时期的服饰文化。在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界定,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形塑了中华民族。

  二、深化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同生活形成的对本民族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基本价值的认同。文化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只有文化上认同,才能凝聚民族的精神力量。

  (一)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源泉与精神纽带,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根本原因在于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我们认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形成自己的生活风俗;认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形成统一的知识传播平台渠道;认同“龙”“长城”“长江”“黄河”等文化和地理标志,形成国家和民族认同的潜意识,这些基本而有意义的认同汇聚而成的文化认同,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回答和确认“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中华民族”。

  (二)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文化在交流中展现出自身的特征,使中华文化呈现多样化和鲜明的区域特征。文化是个“复合的整体”,是构成文化的各种文化因素的综合体,而不是某些文化因素的随意堆积。不同民族可能有若干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因素,这往往是相同相似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族间相互传播的结果,但由于其文化整体结构不同,因此各有自己的个性,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维度来看,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具体体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传承和弘扬的,各民族文化不断地融汇入中华文化之中,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讲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各区域历史文化、现实文化的集大成。广袤辽阔的中华大地为各民族文化的交织接触提供了物质基础,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提供了延续纽带,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为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汇聚提供了社会依托,决定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载体和支撑。

  (三)增进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应于人的存在的生命意义建构,其伦理内涵对人的存在作出价值论证。“文化”既表现“自我”,更表达人的“存在”,甚至与“人”之能和之所以成“人”联系在一起。文化认同,是个人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文化或民族群体的感觉,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本质上说,文化认同是对某一文化的信仰、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认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认同从本质上就是价值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是国家向心力的动力和源泉,是维系整个民族、国家文化群体的精神支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就失去了文化根基和文化底蕴。

  中华文化既包括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中之重。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滋养中华文化血脉、展现中华文明气度,构筑经得起历史检验、各族人民认可、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来源/作者:云南理论网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