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 宜:七十年云南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
时间:2019/10/14 15:24:10|点击数:
70年砥砺奋进,云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系列经济发展成就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发展历程。70年来,云南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从贫弱到富裕、从百废待兴到产业兴旺、从物资高度短缺到产品极大丰富、从封闭落后到开放前沿的巨变。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云南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8.93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7881.12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56元增加到37136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农业基础地位稳固,农村经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工业发展迅速,不断填补产业空白,对经济形成强大支撑;服务业贡献不断提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国民经济体系更加完善,建立起以大型国有企业为骨干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工业体系,以高原特色农业为主体的现代化农业体系,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殷殷嘱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奋力谱写了新时代云南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的严峻经济形势,通过三年恢复,1952年云南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78亿元,比1949年增长30.4%。工业总产值增长95.4%,农业总产值增长15.7%。“一五”计划顺利实施,1957年国民生产总值达22.53亿元,比1952年增长91.3%。1958年后,云南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1978年云南工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11.11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增长到95.45亿元;粮食总产量从393万吨增加到864万吨。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云南经济建设进入快车道,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10309亿元,跨越了万亿元的大台阶。2018年,云南经济建设从高速增长向稳定性、可持续、高质量方向发展,全省生产总值(GDP)17881.12亿元,增速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确立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70年来,云南始终把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自“一五”开始农业生产逐步提升。1978年,云南农业总产值由1957年的16.56亿元上升到40.02亿元,粮食总产量由450.70万吨上升到864.05万吨。根据中央建立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定,实施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在橡胶发展的带动下,咖啡、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成为热区资源开发中的主力品种。烤烟和蔗糖生产也作为优势资源扶持发展,扩建、新建了一批烟厂、糖厂。2002年以后,围绕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在稳定提高烤烟、蔗糖、茶叶、林业、畜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创新开发天然药物、花卉及绿化苗木、绿色食品及保健品、生物化工等新兴产业。2012年后,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优化,表现出三个“转变”带动三个“优化”的特点。从以粮食为主向粮经再向粮经饲结构转变,带动了种植业内部结构的持续优化;从以种植业为主,向种养加转变,带动了农林牧渔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从第一产业主导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工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1952年根据中央关于云南一定要抓好个旧、东川等地的锡、铜采矿业,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要求,云南发挥资源优势,以开发有色金属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建设,并积极推进配套的电力、公路、建材等建设。1965年起开展以国防工业为重点的“三线”建设,20世纪70年代末,云南共有164个三线企事业单位,填补了工业空白和增加了产能。1978年,形成了以火电、水电和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工业,以有色和黑色为主体的冶金工业,以磷化工和煤化工为主体的化学工业,以机床、铣床为代表的机械制造工业,以53个电子产品企业及其系列产品为重点的电子工业,以轮胎为主的橡胶工业生产,以卷烟、制糖、纺织、印染、造纸、合成洗涤剂为代表的轻纺工业,以水泥、平板玻璃等为主系列产品的建材工业的云南特色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后,1995年8月,云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着力培育以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产业,为全国第一个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省份。党的十六大以后,云南把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快“三江”干流水电开发,建设国家西电东送清洁能源基地、新能源示范基地。推进矿电结合,引导能源向水电资源富集区域集中。2018年,云南电力装机容量增长1.8倍,新能源装机增长28倍,清洁能源装机占总量8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电量占比超过92%,为国际一流水平,实现了中央“建成为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山茶电视机、白玫洗衣机、春花自行车、兰花冰箱、茶花汽车迅速崛起,被喻为“五朵金花”。“八五”以后,为建设更为合理的支柱产业群,云南继续发挥烟、糖、茶产业的优势,加快发展磷化工、橡胶加工业、钢铁和有色金属工业、林纸加工业等四大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不断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八大重点产业和发展新动能,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构建迭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打造云南经济增长新引擎。
数字经济加速发展。“互联网+”快速推进,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十二五”期间,通信业年均递增7%,电子信息产业年均递增10.7%。信息技术在政务领域,以及通信、烟草、钢铁、化工、机械、生物医药、建材、物流等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培育了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和产品,其中国产操作系统软件国内领先。
创新能力快速提高
70年来,云南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云南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得分24.32分,排全国第22位。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显著,竞争实力不断加强。2017年,在100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研发机构达648个,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57.76亿元,较2012年增长129.4%;研发投入占GDP的0.95%,较2012年提高0.27个百分点。一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得以突破。创新平台建设进展明显,科技支撑能力增强。2018年云南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省重点实验室89个,创新型企业271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47家。已经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9个。依托“千人计划”,引进一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其他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打造了一批高质量创新创业团队。依托“万人计划”,围绕重点学科和重点产业领域,培养了一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及其他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培育了一批高端科技智库。依托省内3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科技活动产出效果突出。2018年共登记科技成果577项,全年完成专利申请36515件,获得专利授权20340件,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688项,成交金额达86.61亿元。
对外开放深入拓展
70年来,云南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开放格局不断扩大,从末端走到开放前沿,在国家开放格局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发展成就。1983年逐步形成“东联沿海、面向西中,优势互补,积极竞争”的对内开放格局。以西南六省区市区域合作为基础、以东西部合作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大力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才等方面的联合协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内开放格局。积极参与“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深与发达省区市的联系。开展滇川合作,发展专业化区域市场,进而拓展西北市场;滇桂、滇黔合作的重点是营造“南昆经济带”,共同建设南下出海通道;滇渝合作的重点是积极寻求两地的经济技术协作和人才合作,使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加强滇、川、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建设。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之初,云南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路子,大力发展边境贸易。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瑞丽对外开放,1990年12月正式建立口岸,成为云南第一个经国家批准的经贸、旅游型经济开发开放实验区。20世纪90年代以后,云南提出对外开放要以东南亚为重点的方针,加大对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开放。2009年12月,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决定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2012-2019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要求,强力推进辐射中心建设。加快开放载体和平台建设,积极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经验,创新对外贸易服务机制,中国(云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和跨境物流大数据平台、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等先后正式上线运行,在全国率先设立30个驻外商务代表处,实现了对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全面覆盖,打通了云南联通世界的商务桥梁。充分发挥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两条经济走廊建设主要承载省份作用。主动配合国家落实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早期收获计划,推动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进入“一轨”领导下“多轨”并进的格局。全力推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缅经济走廊、中老经济走廊建设,打造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推动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共同总体方案正式签署,中越河口—老街、中缅瑞丽—木姐跨境合区建设前期工作顺利进行,仰光产业新城、皎漂经济特区、中缅铁路等重大合作项目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南北双向开放”的新格局。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不断加快。2018年,贸易伙伴遍及206个国家和地区,东盟占云南进出口额的46.1%。缅甸、越南、老挝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成为云南最主要的贸易伙伴。
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辉煌
1950年恢复了因匪患中断的交通,沟通了城乡物资交流,促进了生产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1952年云南公路通车里程由1949年的2783公里增至5339公里。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成昆铁路1970年7月1日全线竣工运营。1978年云南铁路里程达1705公里,是1957年的2.6倍;公路通车里程达41816公里,是1957年的3.49倍。改革开放以前,昆明巫家坝机场只有2架安-24和2架伊尔-14小型飞机,1956年4月11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开辟的昆明—曼德勒—仰光民用航空线在昆明机场举行开航典礼。
改革开放后,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云南经济建设的重点工作,1989年,第一条高等级公路石林—昆明—安宁公路建成通车。2000年末,云南公路通车里程为16.36万公里,居全国第一位,98.03%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党的十六大以后,云南初步形成“七出省、四出境”公路通道的格局。“十二五”时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近3000公里,有效提升了路网规模和质量。云南积极开展以“两江三湖”(澜沧江、金沙江,滇池、洱海、抚仙湖)为重点的水运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开辟了水富至上海2840余公里全国内河最长航线,实现了从短航到长航的重大突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航于1980年改制走上企业化道路,民航云南省局不依外力,自筹资金,先后于1985年、1986年、1991年从国外引进3架波音737-300型客机,昆明地区航空运力的布局逐渐改善。新建了芒市机场、景洪机场,扩建了昆明巫家坝机场,促进了航空事业的发展。2012年末,云南共有12个民用机场近300条航线,覆盖了国内外100多个城市,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航空网络已经基本形成。新时代,“八出省五出境”铁路、“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两出省三出境”水运、“两网络一枢纽”航空网加快推进。交通网建设已经形成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撑:乡村公路提质增效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两高”建设支撑云南高质量发展,路网、航空网、航运、管道支撑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高速公路从干线建设到县域“能通全通”,实现了新跨越。截至2018年,82个县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198公里,实施了199座“溜索改桥”工程,结束了云南贫困边远山区人民群众溜索过江的历史。高速公路质量全面提升,干线公路高等级化率不断提高。其中:一级公路1354公里、二级公路11941公里,云南129个县(市、区)有125个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实现村村通公路,农村公路达19.58万公里。铁路进入高铁时代,“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不断完善和延伸。截至2018年,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856公里,是2012年的2.25倍。
航空网络四通八达。实现了民航大省向民航强省的跨越,搭建起中国与周边互联互通的空中桥梁。昆明长水国家门户枢纽机场逐渐形成。机场建设蓬勃发展,数量跃居全国前列。截至2018年已建成运营15个民航运输机场,建成了以昆明机场枢纽建设为中心,定位清晰、协同密切、互为补充的机场群。机场密度达到平均每10万平方公里3.9个,远高于全国2.38个的平均水平。成为全国拥有机场数量较多、等级较高、航空资源富集、机场管理一体化的省份;航线大幅度增加,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云南机场集团航线数量达到524条,其中国内航线441条、国际航线78条、地区航线5条。
推动通信设施建设跨越发展。1957年,云南新辟邮路9万多公里,新建长途电话线路1.8万公里。1978年,通过国家通信网和边防通讯的建设,架通了昆明至北京的微波线路,边防通讯能力有所增强。邮路长度达26.08万公里,比1957年增长94.55%;邮电业务总量达3016万元,是1957年的2.81倍。2018年新增光缆线路75.9万公里,5条出省光缆汇入国家光缆网。国际通信业务服务范围扩增到8个国家(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100%的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2019年1月23日,云南移动率先在丽江大研古城开通了云南首个5G试验基站,标志着云南移动5G技术及业务应用探索进入新的阶段,开启5G时代。
(作者系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经济研究所 宣宜研究员)
原文刊载于《社会主义论坛》2019年第10期
来源/作者:社会主义论坛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