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青松:移风易俗之要,在于道德教化
时间:2018/8/14 16:02:13|点击数:
移风易俗,渊源久远。《礼记·乐记》记载:“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荀子·乐论》亦载:“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由此可见,移风易俗是一个长期熏陶、潜移默化的过程,而礼乐教化(包括道德教化)自古以来就是改善民心、移风易俗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传统社会,移风易俗之要,在于道德教化。中国文化语境当中的“道德”,指的是循道而行(遵循宇宙、社会、人生之运行、发展、演进的客观规律和基本法则)即为有德。就此而言,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规范,而其内在精神实质则是规律。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之实质,就是引导人们探寻人性之客观规律(诸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同时引导人们遵循道德之客观规律(诸如,仁、义、礼、智、信),进而达到教化人心、移风易俗之目的。儒家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是后天的染污让那个本来纯净、善良的人性逐渐变得污浊乃至被泯灭。正如孟子所说的,“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正因如此,儒家坚信人是教得好的。以儒家为主的中国古代教育特别强调德性的培养,注重对人性的引导、矫正和修复。孟子尝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事实上,无论是儒家的礼乐教化,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抑或佛教的找寻自性,其最终目的,就是使一个人本来具足的善良本性得以复归。换言之,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教化人心,回归人之善良本性。
今天,“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移风易俗,有必要抓住三个根本,以期“立乎其大者”:
其一,重视中华传统美德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中华文化拥有俯仰千年、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丰厚文化资源。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当中所包含的丰富伦理文化资源,诸如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孝亲尊师、明理诚信,勤学笃行、内省改过,天人合一、仁人爱物,等等,不仅为历代中国人提供了心灵的滋养和智慧的启迪,同时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道德难题的重要启示。当前,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仍然要重视中华传统美德这一宝贵文化资源。为此,有必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尤其重要的是,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努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真正与新时代相适应,与新风尚相契合,让中华传统美德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其二,抓住家风家教这一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重视家庭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在以家族血脉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家风作为传承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通过一代代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大量的家规家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在客观上已经渗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在中国古人看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校,家风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家风的熏陶和濡染对于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生活态度等有着决定性作用。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明代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也指出:“孩提知爱,稍长知敬,此生性之良也。知识开而习操其权,性失初矣。古人重蒙养正,以慎所习,使不漓其性耳。”强调为人父母者应在子女年幼时就注重家庭道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近年来,重视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尤其是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对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也已逐渐融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路当中。当前,在“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过程中,有必要注重家风家教,以培育优良家风为载体,塑造健全人格,涵养淳朴民风,营造清廉政风,进而开创社会文明之新风尚。
其三,强化孝亲和诚信这一道德教育的根本内容。在中国传统社会,孝亲和诚信是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孝”起于家,推展于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备受推崇,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如此,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在中国古人看来,孝亲为德行之本,而诚信则是立身之本。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对于个人而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将无法立足于社会;对于国家而言,“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民众若对政府缺乏信任,将会失去执政之根基。今天,诚信缺失作为公民道德建设遇到的一个重要瓶颈,在客观上已成为影响社会风气的主要因素,诸如当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假疫苗事件,就是因社会诚信缺失所引发的道德恐慌。为此,有必要加强诚信教育,倡导信守诺言、诚实不欺,杜绝弄虚作假、坑蒙拐骗,以期恢复淳朴敦厚之社会风气。
总之,移风易俗之要,在于道德教化。在新时代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有必要重视中华传统美德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抓住培育优良家风这一重要道德载体,强化孝亲和诚信这一道德教育的根本内容,着力营造风清气正、讲信修睦的良好社会风气,进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作者系云南省道德研究院研究员,原载《云南日报》2018年8月13日理论版)
来源/作者:云南省道德研究院/谢青松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