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杨晶:为儿童充分发展创建更美好的环境

时间:2022/7/7 9:35:37|点击数: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环境在儿童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功能,良好的环境是儿童充分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近日,云南省政府发布《云南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儿童与环境”作为儿童发展的七个领域之一,以十个具体目标和十二条策略措施为云南省未来十年儿童的发展环境规划了蓝图,亮点多多。

  一、儿童友好城市和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将成为重要抓手

  儿童友好指为保障和实现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适宜的政策、空间、环境和服务。云南省本轮规划首次提出“儿童友好”这一概念,明确通过儿童友好环境的创设,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儿童友好环境包括城市和社区两个层面,具体有五方面内容:一是社会政策友好。即在制定社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需求与特点,既有单独面向儿童的社会政策,在涉及儿童的社会政策中也应考虑到儿童的可及性,在所有政策出台前应评估并避免其给儿童带来负面影响。二是公共服务友好。首先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应该是全周期、全方位的,覆盖不同成长阶段、不同性别、不同健康状况的儿童;其次公共服务的内容应从儿童视角出发,适合儿童发展特点、为儿童喜闻乐见;再次公共服务的方式应为儿童喜爱与接受;公共服务能力及时根据儿童反馈进行调整。三是权利保障友好。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充分保障所有儿童特别是困境儿童权利;不断扩大儿童福利政策的力度、广度、深度;在满足儿童权利的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特点,保护儿童的尊严与隐私;建立儿童友好的司法体系,确保涉罪儿童和受侵害儿童的权益不被损害。四是成长空间友好。首先公共空间建设应充分考虑儿童特点,公共设施和标识标牌易被儿童使用与理解,公共道路利于儿童安全出行;其次公共文化空间如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等应方便儿童使用或设有儿童独立空间;此外应有适宜儿童的校外活动场所,便于开展儿童劳动教育、课外实践、科技体验和素质拓展等;社区也应有儿童娱乐和学习、生活的公共空间。五是发展环境友好。包括持续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鼓励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服务儿童,营造友好育人环境,严厉打击侵害儿童的行为,营造儿童友好的司法环境,深化儿童参与机制建设,加强儿童网络素养教育等,营造友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司法环境、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等等。

  儿童友好城市和友好社区建设既涉及硬件也涉及软件,通过对儿童友好城市和友好社区的建设,可以全面串起儿童发展规划的七大领域,未来这将是儿童规划落地的重要抓手。

  二、进一步明确儿童参与权的实现路径

  儿童是独立的主体,有权对与自己相关的一切事务表达态度、参与决策并行动;儿童也是自己事务的专家,他们对与自己相关一切事务的声音应被成人世界听见并给予不同程度的采纳。参与权是儿童的四大权利之一,儿童参与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四个层面。上一轮儿规也较为重视儿童参与权,但由于文化的限制,存在儿童参与渠道不畅、广度不足、深度受限等不足。本轮儿规在“儿童与环境”部分明确儿童参与的目标,要求“儿童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为确保目标实现,提出了四条策略措施:一是广泛宣传儿童参与权,使儿童参与的意识得到普及并被社会公众接受认同;二是明确应建立儿童参与渠道,特别在法规政策制定、场所建设、公共服务等与儿童相关的事务过程中要听取儿童意见;三是明确少先队、共青团、妇联等与儿童关系较为密切的群团组织要带头做好儿童参与工作;四对学校、社区及家庭参与的渠道提出特别要求。

  三、注重培养儿童的生态环境意识与能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要从娃娃抓起。对儿童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让他们从小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未来才能加入到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的行列中,更好地承担起建设最美丽省份的任务。本轮规划“儿童与环境”领域目标八明确要“提高儿童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三大策略措施:一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以不同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儿童从小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与知识;二是引导儿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通过推进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建设,开展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环保主题活动,依托自然教育保护基地的教育等让广大儿童亲身体验,培养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三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儿童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他们健康文明、绿色低碳、垃圾分类的良好生活习惯。

  四、提升儿童对网络等媒介的运用能力

  媒介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儿童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媒介有网络、游戏、广告、图书、影视等,它们已经成为儿童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工具,甚至取代家庭、学校等成为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来源。仅就网络媒介而言,超过90%的儿童有使用网络的经验,其中三分之一是小学生。媒介所承载的信息五花八门,有些是对知识的片面解读,有些带有错误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有些是违法不良信息,有些是定向推送,儿童涉世未深,如果不具备媒介区分能力与使用,很容易受到影响,走入误区甚或受到伤害。在“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培养儿童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并学会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助力的能力,非常重要且迫在眉睫。

  儿童对媒介的使用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识别能力。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外界的信息,要教会他们识别、筛选、运用媒介信息,培养其媒介批判思维能力,学会分辨信息优劣真伪;二是使用能力。媒介已经成为个体的表达工具、发展工具,儿童有权利也必须学会通过新媒介表达想法、发出声音并使其为自己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不仅使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达能力得到激发,获得自尊和自信,也有助于他们增强行动能力,成长为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优质公民。

  加强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应从与儿童密切相关的群体做起,监护人、教师、儿童工作者等首先要具备媒介素养,才能有效引导儿童;其次要采用分类指导的方式帮助不同年龄段儿童掌握媒介使用基本知识技能,提高学习交流能力,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增强信息识别和网上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沉迷网络;第三,利用和参与媒介是儿童的权利,要确保弱势儿童安全合理参与网络。成人社会有责任为儿童建立安全的网络空间,扫清网络上对儿童不利的信息,这在“儿童与安全”领域也进行了规划。

  五、关注儿童的环境脆弱性

  儿童由于其特殊性,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呈现出多重脆弱性:一是个体层面的,由于其身体尚未成熟,缺乏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特别容易受到身体伤害;由于其认知发展不全,往往很难理解及消化所发生事件的逻辑,易造成心理创伤。二是家庭层面的,由于儿童严重依赖成年人,儿童照顾者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对儿童的重视程度都影响到家庭对儿童遭受突发事件时的支持,成人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也影响到儿童受伤害程度。三是社会层面的,儿童与社区、社会的联系严重依赖成年人,包括家庭内的成年人和社区成年人,他们是儿童社会联系的中介,如果缺乏这一中介,当遭受突发事件时,儿童很难链接到社会资源。这三重脆弱性相互影响,使得儿童遭遇突发事件时更容易受到伤害,更需要被关注;儿童的三重脆弱性提醒我们在制定突发事件预警与救助机制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特殊性,看到其特殊需求。

  本轮规划在回应突发事件中的儿童时提出三个方面的策略措施,一是看到儿童的脆弱性,应从各个层面加强对儿童的保护;二是看到儿童的特殊需求,在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中,为儿童提供风险提醒、紧急避难场所提示、应急救援、转移安置、物资发放等优先保障服务,并提供灾后心理干预和司法援助;三是从满足儿童需求出发做好儿童防灾物资的储备;四是加强儿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儿童灾难风险辨识和防灾应对能力。

  (执笔: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社会学所研究员 杨晶)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