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圣达:文化认同与中国同周边东南亚国家民心相通
时间:2019/3/20 16:57:19|点击数:
郑晓云研究员的《文化认同论》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作为文化核心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过程与形成、文化认同的机制与类型、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文化与民族认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等与文化认同相关的重要理论问题。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学理性高、时代色彩鲜明,是文化认同方面的一部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的开创性的著作。《文化认同论》专门探讨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对于全球化时代与文化认同包括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的势态、全球化对非全球层面上的文化认同的影响、全球文化认同的构建与当代人类的和平,都作了有深度的探讨。探讨文化认同,深入研究文化认同的理论和在当代的实践价值,可以为广泛领域的文化交往提供有益的借鉴。
笔者从事国际问题研究尤其是东南亚及其与中国的关系问题研究。中国正在与东南亚国家合作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国同周边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民心相通,是中国与东南亚在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全面认识文化认同的理论,深入探讨文化认同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对于站在当代的高度推进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民心相通,进而推进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及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不过,从深入认识当今这个时代包括这个时代的文化认同、文化交流、文化影响,尤其是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关系与交往的视角看,仅仅着眼于“全球化时代”可能还是有所不足。当今这个时代还是一个全球化进程与180 多个主权国家谋求各国自身利益、各具特色的发展并存的时代。一方面,当今世界各国无不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但是,各国、各种文化对全球化的影响的关系不同而且多样,形成当代复杂的国际关系、文化关系。另一方面,每天大量的、直接进行着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涉及到成百上亿民众,影响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甚至国家关系。
正如《文化认同论》所指出的,文化认同具有广泛的、多层面的内容,包含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融于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一切文化现象,诸如文字、语言、服饰、建筑与居住、节日等,都与人们的认伺体系有联系”。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在地域、历史、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极为丰富的构建文化认同的文化资源和非常好的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当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国家规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有许多差异性。当代中国及其与东南亚各国关系已经从根本上不同于古代中国的“天朝大国”(主要通过朝贡关系与东南亚的交往) 。因此,对于中国与周边东南亚的文化交往以及通过文化交往增进文化认同,一方面要保持积极主动的姿态,推进与周边文化上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周边国家的国情,考虑他们在文化交流方面的诉求和对文化认同的感受,在不断推进的多方文化交流中,与周边国家构建广泛的文化认同,增进民心相通。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已经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在共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另一方面,东盟已经宣告建立了东盟共同体(包括政治与安全、经济以及社会文化三个方面) 。因此,中国要从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和理念出发,着眼于“中国—东盟”以及“中国—东南亚国家”的双向互动,增强与周边文化的互动,增进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契合度,创新文化外交方式方法,富有成效地推进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往,增进文化认同感,包括同属于东方文化的东方文化认同感、中国—东南亚在某些文化方面的认同(包括中国—东南亚跨境民族、族群在某些方面的文化认同) 、中国—东南亚各国在交流中彼此对对方诸多方面文化的引进、接受和认同,从文化上增进民心相通,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体”建设。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熟悉、研究东南亚各国文化和东盟文化共同体建设,增进文化交往的契合度。
第二,尊重中国与东南亚文化差异与文化多样性,与不同国家的文化交往在内容和方式上也应该有所不同。
第三,在展示中国文化的同时,重视东南亚文化推介。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魅力和作用,同时,体现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尤其是体现代表当代中国文化的文化理念、文化符号。展示中国文化作为地域广袤、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文明型国家的大国文化多样性、丰富性。多层次、多方位开展与东南亚的文化交往,重视发挥与东南亚关系密切的中国南方地域文化、跨国境民族在与东南亚的文化交往中的作用,例如云南、广东、福建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都是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既体现中华文化的内涵,又与东南亚有着更为密切关系和联系,甚至有不同程度的文化共性,容易为东南亚国家的民众所接受,使中国与东南亚的优秀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在交流中更好地产生积极影响与文化认同。有组织、有系统地用东南亚语言文字翻译介绍中国文化的著作; 同时,组织力量,系统地翻译东南亚学术文化著作、介绍丰富多彩的东南亚优秀文化。
第四,挖掘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源远流长的友好往来和历史上的共同经历的历史遗产、历史记忆,作为文化交流、文化产品的重要内容。例子: 与“郑和下西洋”在东南亚以及历史上东南亚人在中国相关的历史、故事、传说。
第五,培养造就学术上和文化艺术领域精通东南亚语言文字,熟悉东南亚文化,会通中国—东南亚文化的人才,这是富有成效地推进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往的人才基础。
(原文刊于《云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
来源/作者:《云南社会科学》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