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郭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3/1/13 11:07:46|点击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新时代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部署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战略任务。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之一,是国家五位一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丽中国建设,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中国样板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道路选择,开创了一种更为和谐、包容、有序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史,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自人类脱离单纯的动物状态,开始从自然界索取食物起,人与自然的关系就随着诞生。在过去两个世纪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发生着变化,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的复杂系统。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臣服,到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新的人类文明发展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将成为人类发展的思想逻辑主线。

  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纵观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是依赖阶段,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以采集渔猎为主,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导致对自然的敬畏、崇拜和依赖;第二是探索阶段,农业文明到前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开始探索利用、改造甚至是对抗自然;第三是征服阶段,工业革命后,由于大规模机械的制造,人类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违背客观规律不断向自然索取,试图征服自然;第四是协调阶段,近代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任意掠夺,造成了对自然的严重破坏,大自然开始报复人类社会。人类开始不得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的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人类反思并清晰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不能把破坏自然作为人类发展的前提,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从发展路径看,世界上并没有一模一样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总体来看,西方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协调发展模式遵循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经济发展初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会逐渐增加,环境质量出现恶化,而过了一定阶段后,如果经济持续增长,在经济增长水平越过了某个发展阶段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便会到达顶峰,并随后出现下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经验性总结,它得出当人均GDP超过6000—8000美元这个临界点时,环境质量就会开始变好。过去十年,中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中国的实践经验告诉世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峰值可以降低、拐点能够提前。过去十年,中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Ⅰ—Ⅲ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升23.3个百分点,达到84.9%,长江干流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标准,黄河干流全线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的标准;空气质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PM2.5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2021年达到87.5%,比2015年增长了6.3个百分点;土壤环境质量发生基础性变化;海洋及陆地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就,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升约17.6个百分点达到81.3%,超过25%的国土面积划为生态保护红线。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新时代1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一个个数据和事实证明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这些成绩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已经提前到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这与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部署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分不开。中国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现代化发展老路,而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谋求高质量、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指导的文明模式,坚持人的主体地位,摒弃了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的思想。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为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认为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人不能“胜”天。习近平总书记也不止一次地引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髓,汲取和升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也就是马克思所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不仅指导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还为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完善全球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环境污染等方面显示了大国决心,在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方面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不仅体现在承诺上,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近年来,中国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等诸多环保措施、法律,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民众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十年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68.5%下降到2021年的56%,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增长2.1倍,突破了10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都是稳居世界第一。中国还持续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截至2021年8月底,累计安排超过12亿元人民币,签署13份合作文件,培训超过2000名发展中国家相关人员。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努力富有成效,加速了全球绿色转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中国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承诺也让全世界深入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即在发展和保护之间寻找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强调创造更多绿色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们要让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中国式现代化增添光彩。人类步入生态文明新的发展阶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必将在世界舞台展现出更加强大的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成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郭娜)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