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时间:2022/8/17 10:44:20|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全党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引介、传播和发展的历史,正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色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发展史,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1881年,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指出:其在《资本论》中探讨的“资本主义起源问题”,来自于对西欧国家社会历史的系统考察,其结论“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就现代社会而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虽然具有一定普遍性和规律性原理;但就整个世界历史而言,世界上并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而应坚持历史发展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原理,去探索不同国家和不同生产方式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不同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当今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时代越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所阐释的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阐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规律,越是呈现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发展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就其内涵而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规律出发,将当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发展逻辑整合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中,形成了既具备马克思主义普适性原理,又具备中国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就其外延而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系统回应了国际和国内的发展问题,使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本土意义,也具有世界意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就其本质而言已经超越“外来”和“本土”范畴,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核。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为追求自由和解放而创立并为之不断实践的思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思潮注入了全新时代生命力。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资本主义消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进一步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言简意赅地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是在扬弃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全新生产关系取代旧有生产关系的必然规律。资本主义不会自己灭亡。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最终实现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每一个人得以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中国式呈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一百年的艰苦奋斗历程,依次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历史实践。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命题。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来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将发展视为第一要务。旗帜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恰恰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以及时代要求相结合,提出经典作家未曾提出的问题,解决经典作家未曾解决的问题,从而创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当今时代,国际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与此同时,中国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发展战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全新发展理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上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新成就。科学践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论断,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格。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指出:人民群众“它的目的和它的历史任务已由它自己的生活状况以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结构最明显地无可辩驳地预示出来了”“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因其所从事的社会生产,产生一定生产力,结成一定生产关系,共同推动历史发展。一言以蔽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民立场,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坚持人民立场,恪守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只有站稳人民立场,工作才能实事求是。从人民的角度看问题,把人民利益放在国家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传统,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民立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民立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直到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灭分工、阶级、城乡差距以及任何物化的异己力量,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理想。在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生产力发展对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共同体形成的根本意义,分工和交往的扩大使得历史从民族史和国家史走向世界史。马克思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进一步论述了人类社会共同体发展的三个历史进程: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的依赖性共同体、以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物的依赖性共同体,以及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将全人类视为一个有机的共同体。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倡导和平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应对全球危机、解决全球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倡导合作共赢。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发展,是在开放中谋求的共同发展。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倡导开放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顺应世界全球化潮流,大胆实行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从兴办经济特区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到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为世界各国在对外开放中谋求发展提供了经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倡导大国责任。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以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履行国际责任,积极帮助他国发展。
时代越发展,越呼唤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人民立场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理论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色相结合,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形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形态,为人类社会不同模式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式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案。
(执笔: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哲学所副研究员 马超)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