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家园——专家解析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云南实践
时间:2021/10/13 16:58:26|点击数: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昆明召开,世界目光聚焦云南。云南如何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10月12日上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云南的丰富实践和显著成果”为主题的专家学者媒体见面会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院长杨正权,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杨宇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西南林业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国兰四位专家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交流。
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云南特色
“这次大会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一次大会,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发布会现场,西南林业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国兰开宗明义。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对云南提出了“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院长杨正权认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之大者”、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角度对云南提出的要求,对云南省进一步找准目标定位、突出优势特色、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6年过去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如何?陈国兰介绍说,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进入认识最深、力度最大、成效最好的阶段,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作为长期从事绿色发展研究的专家,陈国兰见证了云南绿色发展的道路。她认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最大共识,并从认识到实践不断深化,全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初步建立。二是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较好的环境质量,天蓝水净山绿气清的云南环境优势更加凸显。三是生产生活方式加速转变。随着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推进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八大重点产业等重点战略的实施,“绿色”成为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加快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路径正在形成。四是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著。云南率先在全国发布《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累计完成建设制度、保护制度、治理制度、管控制度、执法制度、责任制度、产权制度、补偿制度等8类制度130余项改革任务;探索实施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河长制、环境监管执法、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补偿、国家公园制度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基本构建。
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杨宇明认为,COP15在云南昆明举办,与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以及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密不可分。
他介绍,近年来云南省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一大批珍稀濒危、极小种群物种得到保护和恢复,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特别在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恢复方面,云南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杨宇明说,云南2005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倡议,林草、科技、生态环境等部门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云南20余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通过就地、迁地和回归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得到了有效保护,脱离灭绝威胁,达到了拯救目标。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作为一名鸟类学家介绍了在鸟类保护方面探索的新经验。如他们开展的“花(海菜花)—鱼(大理裂腹鱼)—鸟(黑颈鹤和雁鸭类)”三类旗舰物种共生互养生态廊道修复工程,让大理剑川剑湖鸟类多样性增加,除紫水鸡群体扩大外,还首次记录到彩鹮自然繁殖,并在越冬期拍到黑颈鹤群体的照片。
“据我们最新的整理工作显示,云南的鸟类物种数已经超过了1000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9%左右,并且有6%以上的鸟类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杨晓君说。
云南是东南亚和南亚鸟类北扩进入中亚的必经地,也是南亚、东南亚和北亚、中亚鸟类的重要陆地迁徙通道,杨晓君特别提到了鸟类保护的跨区域合作实践,如我国与日本、韩国共同保护朱鹮,与缅甸共同保护野生犀鸟,向泰国引入人工培育的赤颈鹤等。他说:“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位于盈江县的石梯村有鸟类400多种,也是我国唯一目前可以观看到4种犀鸟的县份,被誉为“中国犀鸟谷”。
杨晓君介绍,为了切实保护好现有的犀鸟种群,云南林业主管部门聘请当地村民,将他们从“打鸟人”转变为“守护者”,同时通过种植树木、建立专门用于观鸟拍鸟的观察点等方式,改善人和鸟类的栖息环境,为观鸟爱好者提供向导和吃住行服务。据统计,平均一个“观鸟点”可为村民带来2万元至4万元的收入,再加上政府通过边境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投入3000多万元,将石梯村这样一个山高路远、生活条件艰苦的偏远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山寨和观鸟天堂。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个边远山村的“转变”,折射出云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近年来,云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为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云南的亮丽名片和宝贵财富,也是云南实现跨越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陈国兰表示,坚持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云南走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
陈国兰建议云南进一步推动生态资源产业化经营,将生态产品与各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等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康体休闲养生产业等,谋划培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生态系统的价值附着于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价值中,进而将生态产品转化为可直接市场交易的商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云南省不断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助推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陈国兰说,一方面要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区等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力度;另一方面,要鼓励生态产品供给地和受益地以资金补偿、园区共建、产业扶持等方式向生态保护地区购买生态产品,让“好山好水”有价值实现的途径。
云南网记者 郎晶晶 李翕坚
来源/作者:云南网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