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一期目录及摘要
时间:2012/6/26 15:34:51|点击数:
大理西罗坪山白族传统婚姻与家庭的文化生态阐释
吴 瑛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摘要:除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交流与融合外,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改变对塑造民族文化多元性同样产生着深刻影响,这一点在婚姻文化中表现尤为明显。大理西罗坪山白族在数百年前从坝区迁徙到山区后,生存环境变动引起生产生活方式急剧变化,为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出现了一夫一妻与婚外偶居并存的婚姻家庭形态,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特殊婚姻、家庭形态与特定生态环境下形成的生存、发展模式之间的相互适应。
关键词:生态人类学;白族;采白花;生态环境;婚姻文化
民族研究的价值探讨
——以基诺族研究为例
董学荣
(昆明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14)
摘要:当前民族研究呈现出两种明显的趋势:一是民族研究的"繁荣"。二是民族研究的"边缘化",因此讨论民族研究的价值很有必要。从基诺族研究的实例来看,基诺族研究促进了基诺族的"形成"和基诺族的发展,而基诺族研究也丰富和发展了众多的民族理论。因此,民族研究不仅对民族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民族研究;价值;基诺族
论侗族梯田经营化解气候风险的潜力
杨庭硕
(吉首大学 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湖南 吉首 416000)
摘要:传统的评估方法习惯于认为,梯田脱水、育秧时节的烂秧比例和收割时的秕谷比例超过20%都可以作为梯田种植抗拒气候风险失败的标志。然而,通过对黔东南侗族稻作梯田的综合调查后发现,上述习惯性的评估指标存在很大的局限。首先,在这里的侗族稻作梯田中,并行种植着的多个糯稻品种的生长期和抗旱能力互有区别,因而无需担忧稻田会脱水。此外,这里的梯田大多使用井泉水灌溉,大气降温对稻田水温的影响很小,因而种植传统的糯稻不会出现烂秧。同时,这些糯稻品种都能适应阴冷丛林生态环境,不管气候如何变化,其秕谷所占比例都不会超过5%。因此侗族梯田的传统糯稻种植抗拒气候风险的潜力极高。对于长期稳定延续的稻作梯田而言,其抗气候风险的能力必然成为它的文化适应性禀赋之一,简单的指标认证很难正确地揭示其抗风险能力的大小,因而直接的数据测量意义并不明显。
关键词:侗族;气候风险;评估指标;梯田种植
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的路径分析
王传发
(西南林业大学 党委宣传部, 云南 昆明 650224)
摘要:民族自治地方是民族区域自治运行的载体,其政治发展必然在民族区域自治运行的框架内展开,因而优化民族区域自治运行的政治环境和强化民族区域自治运行的法制建设是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的外部路径,而提升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能力、加快社会政治力量发育和普及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的内部路径。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
对现行《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法》文本之解读
——基于维护国家统一、保障中央统一领导的取向
沈寿文1, 董迎轩2
(1. 云南大学 法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2.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人文社科系,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要:目前国内理论界存在一种将“民族区域自治”中的“区域自治”视为国际社会意义上的“地方自治”的倾向,一些学者试图从国际社会意义上的“地方自治”的含义来界定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际社会意义的地方自治制度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这从现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文本结构和条文内容就可以看出。这两部法律清晰地揭示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立宪(法)意图在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中央统一领导,以及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其中前者是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前提。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关系的法治化路径必须以现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这一前提为基础进行。
关键词:国家统一;中央统一领导;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
论人的价值构成的“内在紧张”
刘庆丰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一般而言,人的价值由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构成。然而,在资本全球流动时代,这种有机构成状态近乎被打破,出现了人的自我价值排斥人的社会价值的倾向,甚至出现了二者对立性的“内在紧张”。这是资本与市场双重逻辑对现代社会作用的产物。亦即资本与市场的“自由”与“占有”逻辑是生成人的价值构成“内在紧张”之肇因。消除这种“内在紧张”,需要从资本与市场逻辑出发,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价值;人的价值;内在紧张;资本;市场
进步观念的困境及其出路
王 成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进步观念作为近代确立的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观,对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也面临了内在的困境。进步观念有两种解释原则:认知性原则和伦理性原则。从认知性原则出发,进步观念是关于历史运演的规定性知识;以伦理性原则进行理解,进步观念则是关于历史整体的一种反思性理念,仅具有范导性作用。相较于认知性原则,伦理性原则对于理解进步观念更具有优势,它不但解决了进步观念的困境,也尊重了人生存实践的可能性。
关键词:进步观念;认知性原则;伦理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研究澄明
沈江平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 北京 100872)
摘要:整体性问题是个学术问题也是现实问题,与价值旨趣和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当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其实质就是如何从整体来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追根溯源,解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起源以及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内涵,进而凸显其理论和现实意蕴,有力回击“马恩对立论”、深化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实践中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共产主义信仰的传播。
关键词:整体性;历史唯物主义;“马恩对立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思想与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
徐克飞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 100875)
摘要:在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的谱系中,阿尔都塞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多元决定”是阿尔都塞思想中一个代表性的概念。借助于“多元决定”这一概念,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并形成了影响巨大的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学派。
关键词:多元决定;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
市民社会与法的关联性考察
——兼论马克思与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思想
尤春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6)
摘要:无论是马克思将市民社会定位于物质交往领域,还是葛兰西将其界定为与国家政治生活并存的上层建筑,都源于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并且由于这两个传统在现代社会的汇合使得市民社会与法的关联,不仅表现为马克思所说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与法,而且也表现为葛兰西主张的法涉及市民社会这一上层建筑领域。
关键词:市民社会;法;关联性
贝尔纳与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王凤祥, 袁泽民
(1. 华东师范大学 哲学系, 上海 200241;2. 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 上海 200241 )
摘要:J.D.贝尔纳作为20世纪英国最知名、最有争议的科学家之一,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因为他,才有科学学的建立;因为他,才有“贝尔纳学派”的形成;因为他的怪癖天性,才有“贝尔纳效应”的启示。除此之外,他青年时期就一直追逐着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足迹,一生积极参与克思主义的科学事业。贝尔纳生活的年代正是20世纪社会、经济和政治动荡的时期,就是这种复杂的生活环境给了贝尔纳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机会,并与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结下了不解之缘。
关键词:J.D.贝尔纳;马克思主义科学观;苏联科学模式
尊经与结党:东林书院立教的具体形式及与复社的落差
柴可辅
(清华大学 哲学系, 北京 100028)
摘要:东林书院思想大致在心—性—理的结构中立足于“性”,利用其联络天人的特殊位格纠偏王学流弊,同时又致力于打通理学与心学两者间的藩篱,表现出强烈的学理总结的特性,因而影响巨大,成一时儒学之宗。书院立教的具体形式乃是“尊经”,通过经典阅读展现完整而清晰的儒家思想史,并在其中建立起先贤与后学之间直接的联络,从而切实地绍继圣学,并将个体的涵养最终引导向终极本体的有效发越。而经典又使得学者对私有性的体认经验得以通过公共性文本进行交流,形成讲习之风,并在讲习经义的基础上自觉集群结党,以弘扬天道为职志,摒除现实中的邪妄。
关键词:东林书院;复社;尊经;结党
变迁与失衡:转型期地方政府的权责配置研究
鲁 敏
(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天津 300071)
摘要:政府权责配置是特定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模式下政府所拥有的权力和责任在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中分配所形成的关系。政府组织权责配置应当遵循权责对等、主体明确、权责规范、回路短小、权责稳定、监督有效和能力保证等基本原则。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就是政府“放权让责”的变迁过程。转型期的策略性放权虽然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难以预计的问题,但相关步骤程序的脱节、配套措施的缺位却带来了权责配置失衡的缺陷。
关键词:权责配置;转型期;地方政府
中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视野
刘海龙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 江苏 南京 210097)
摘要:全球化给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只有合理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有利条件,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走出生态洼地;加快环境成本内化,规避生态逆差;参与国际生态合作,维护生态正义。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
关键词:全球化;生态文明;挑战与机遇;实践
法律演进、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
谢 炜
(华东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上海 200062)
摘要:从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村民自治经历了由“大民主”向“制度民主”演进的阶段,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扮演了重要角色。该法律在完成重大修订后,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的参与范围,进一步规范了村级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程序。但基层民主建设毕竟是长期和系统的工程,中国村民自治之路仍存在村民参与内在动力不足、自治权与行政权冲突等问题,需要在主体定位、宏观政策、民主程序、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形成路径合力,以确保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稳步发展。
关键词:基层民主;村民自治;行政权;民主程序
气候谈判政治冲突的哲学追问
华启和
(东华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江西 抚州 344000)
摘要: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理应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但是当前的气候谈判却陷入了“囚徒困境”之中。究其哲学根源,无不与西方的哲学世界观有关。西方的哲学世界观潜在地左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谈判立场,影响着气候谈判的进程和结局。具体体现为:本体论追问“存在之存在”,遮蔽了对人类生活境遇的人文关怀,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裂;认识论追求“同一”,泯灭“差异”,产生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人与人的分裂;价值论追问“是其所是”,冷落了“是其应是”的道德践履,造成了事实与价值的分裂。
关键词:气候政治冲突;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
国内约束、国际形象与中国的气候外交
杨 毅
(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089)
摘要: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国际气候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未来走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当前世界上排放温室气体总量第二、温室气体排放增量最多的国家,中国所持的气候变化立场也备受国际社会瞩目。在20多年的气候变化谈判历程中,中国的立场日趋灵活、积极。其中经济发展与生态脆弱性成为中国制定气候变化政策的国内约束,而对自身国际形象的考虑也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这些政治经济上的因素成为中国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开展气候外交的主要决策依据。
关键词:气候变化;国内约束;国际形象;减排承诺
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视野
刘海龙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 江苏 南京 210097)
摘要:全球化给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只有合理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有利条件,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走出生态洼地;加快环境成本内化,规避生态逆差;参与国际生态合作,维护生态正义。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
关键词:全球化;生态文明;挑战与机遇;实践
区域失衡、内生发展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研究
张谐韵
(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区域失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合理的区域政策有助于加速失衡区域发展的趋同。通过对内生发展理论的分析、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反思、地区失衡与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借鉴,我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应该定位于可持续的区域经济内生式发展,需要通过完善公共制度、基础设施与干预措施的多维框架,推动外部援助、产业模式、开发主体的战略转型,重视人文发展、技术进步与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等培育西部地区的内生发展能力。
关键词:区域失衡;内生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国际经验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路径创新
潘永明, 梁 媛, 王 丽 平
(天津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 天津 300384)
摘要:中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传统的融资路径已经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团体融资能更有效地弥补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团体融资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关联博弈结构,从而能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团体融资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麦克米伦缺口;团体融资;博弈
中国工业行业间“同质”劳动收入差距问题
周 申, 李可爱, 龚 雪 娇, 张 亮
(南开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系, 天津 300071)
摘要:中国工业部门行业间同质劳动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三个部门同质劳动收入差距上升幅度小于工业部门总体水平,且三个部门间同质劳动收入差距上升幅度要大于各部门内部。经济开放通过行业扭曲性因素和非扭曲性因素等传导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对工业部门同质劳动的行业收入差距产生了推动或抑制的作用。有关部门应当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来减轻行业垄断程度,同时通过税收、补贴等收入再分配政策将行业间同质劳动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关键词:同质劳动;行业收入差距;经济开放
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内资企业出口溢出效应的异质性研究
——基于FDI不同进入模式角度的分析
宋红军
(南京大学 经济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外国直接投资(FDI)进入模式是影响其对内资企业出口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中国1990~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外商独资FDI对中国内资企业的出口溢出效应为正,而非外商独资FDI数量的增加则会减少中国内资企业的出口。原因在于非外商独资子公司从母公司获取的技术相对落后以及其对中国内资企业投资资源较强的“挤占”效应。因此,重视所引进FDI的技术水平以及适当降低中方投资者在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组建中的出资比例对于充分利用FDI的出口溢出效应促进中国内资企业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FDI);内资企业;出口溢出效应;异质性
产业共性技术组织模式与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
周国林 ,周素芬
(1. 广东金融学院 工商管理系, 广东 广州 510520;
2.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 广东 广州 510335)
摘要:在我国当前科技资金缺口较大的现实条件下,优化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的产学研组织模式的总体思路是: 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避免各主体的价值冲突和管理体制的滞后。金融创新的具体路径选择是:吸收利益相关者,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融资机制;建立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模式。
关键词: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联盟 ; 组织模式;金融创新
从劳动分工到知识分工:物流组织结构演变
——基于中国物流组织变迁
姚书杰
(厦门大学 经济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物流组织结构是由物流技术和制度内生决定的,从劳动分工到知识分工,物流组织结构和形式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传统物流组织是劳动分工和价值链解构的结果,物流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使得物流组织发生变迁,以知识为介质的知识整合、共享和创新成为决定现代物流组织结构的基础。我国物流组织变迁的历史验证了这一论点,通过我国物流技术、制度和组织演化阶段的划分与比较分析,可以解释我国物流组织演化的规律。
关键词:劳动分工;知识分工;物流组织;结构演变
有限公司归入权行使实务探讨
郑文兵
(黄山学院 社科系, 安徽 黄山 245000)
摘要:中国现行《公司法》关于公司归入权的规定过于粗略,与实务需求明显不符,故有必要进一步加以修订。应对行使公司归入权的主体和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对权利人行使公司归入权的期限予以适当限制,并对公司归入权股东代表诉讼的当事人地位和前置程序加以厘清。
关键词:公司归入权;行使;竞业禁止;股东代表诉讼
中国第三部门外部环境的结构性变化
杨 宝
(中国人民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2)
摘要:中国第三部门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国际非政府组织等海外力量主导推动了中国第三部门的萌芽成长;而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企业/公众等本土力量则成为影响第三部门的主要力量。这种结构性变化背后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政策环境,对第三部门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观察恩玖和恩派两个能力建设机构会发现,第三部门外部环境的结构性变化可以发展出超越依附式发展的道路,即在多元化资源支持下提升自身实力和独立自主性,但要警惕权力和资本的“双重殖民化”危险。
关键词:第三部门;超越依附式发展;环境变化;功能替代
王霸之辩与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思想
王 勇
(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摘要:王霸之说是先秦诸子在诸侯争霸背景下提出的政治概念,却与当今社会流行的软实力理论有着相通的思想内涵。王道推崇以德服人,可与软实力对应;霸道强调以力服人,可与硬实力对应。就思想主流而言,古人认为王道将伦理感召和道德震撼作为治道,其力量来自百姓的诚心拥护,具有硬实力所不能比拟的优势。而在实际运作中,王霸兼用,软实力与硬实力并重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民的主要方式。与西方意义上的软实力不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软实力首先强调的是自我完善,通过自身表率,给民众、社会及他国以正面影响,最终使得社会和谐、天下安定。软实力的作用不在于控制他者,而是取得与他者的共生共赢。
关键词:王道;霸道;软实力
乾嘉时期辞官现象探析
王 妍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 天津 300071)
摘要:读书、科举、入仕,是中国封建士子的传统进身道路。然而乾嘉时期,官场上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即一些汉族官员于壮年辞官而去。畏于文网过密,传记在谈及这些官员辞归原因时多以“乞养归”、“引疾归”、“丁父(母)忧,遂不出”等语一笔带过。但通过对他们仕途经历、诗文、信札以及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窥测出其中的原委和隐情。
关键词:乾嘉时期;官场;辞官
云南早期铜鼓起源新探
范 舟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 昆明 650032)
摘要:铜鼓是亚洲东南部青铜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自奥地利学者黑格尔以后,对铜鼓的系统研究已进行了多年,但目前在不少问题,包括在铜鼓起源问题上,仍存有较大的争议和未解之处。云南早期铜鼓的起源与北方游牧文化之间可能存在历史的联系,理由是:由于古代气候的变迁,造成北方的草原游牧民族较大规模的南迁,游牧文化对于云南早期铜鼓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万家坝型;石寨山型;铜鼓;游牧文化
清末地方统治集团与云南辛亥革命
许新民, 康春华
(1. 云南师范大学 历史与行政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2. 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 历史文献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云南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成功是清末政局演进的逻辑结果。清末宪政改革时,中央政府以改革之名行收权之实,客观上造成督抚-州县体制趋于瓦解。锡良和李经羲举办新政,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却恰恰为清朝地方统治集团培养了“掘墓人”,只能归咎为清朝君主专制政体积重难返的结果。地方统治集团出现了明显的分化,顽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人越来越少。云南辛亥革命时期,地方统治集团基本上未作拼死抵抗,而是以逃跑和投降为主,不再充当清政府的“殉葬品”。
关键词:地方统治集团;督抚-州县体制;清末新政;云南辛亥革命
论宗教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政府规制
陈雅岚
(江西财经大学 产业经济研究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摘要:由于宗教文化遗产的稀缺性、公共性以及法律的不完备性,所以在其保护与开发中应加强政府规制。目前中国宗教文化遗产资源政府规制主体存在独立性和专业性缺乏、以发挥综合性规制机构的作用为主、管理职能和规制职能混淆等问题;文化遗产政府规制模式的权力归属于政府机关,行政垄断严重;宗教文化遗产政府规制法律法规立法滞后、缺乏配套法律;我国的宗教文化遗产政府规制手段单一,规制的各种手段之间不协调。因此应该明确规制主体,改变规制模式,完善规制法律,运用多种规制手段,才能更好地保护宗教文化遗产。
关键词:宗教文化遗产资源;政府规制;保护与开发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理论的论证与践行的途径
李翠芳
(南京财经大学 新闻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摘要:鉴于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文本中的缺失,“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研究者就命题的起源和内涵、诉求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理论论证。但真正有价值的中国多民族文学史需要创作界和批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在不断地反思和探索之后,才能在书写者和被书写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之中,找到优化处理中国文学谱系和结构的有效方法,真正将少数民族文学纳入中国文学史之中。
关键词: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理论论证;践行的途径
论中国古代文学文本中亭意象的审美意蕴
黄仲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 北京 102488)
摘要:古代文学文本中借助大量意象的组合来造境抒情,其中亭意象是意象群落中审美意蕴较为丰富的一种。亭意象的审美意蕴可以在造型、色彩、景观和意境方面体现出来。通过对古代文学文本中亭意象审美意蕴的研究,可以从中体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关键词:亭;亭意象;审美意蕴
来源/作者:《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