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出版刊物 > 《南亚东南亚研究》

《东南亚南亚研究》2018年第2期 摘要

时间:2018/7/6 17:22:58|点击数:

  东南亚海岛地区的古代科学技术

  贺圣达

  摘要:近年来,东南亚研究,包括东南亚历史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有关古代东南亚国家的科学技术,似仍不为学界所重视,尚不见稍微全面系统的论述,有关资料和记述只是散见于一些著述中。其实,了解古代东南亚国家的科学技术,是认识古代东南亚国家历史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认识古代东南亚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关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古代东南亚国家的科学技术与东南亚各地各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宗教文化的特点以及所受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古代东南亚国家的科学技术也有一些共同之处,但是,由于上述这些方面的不同,古代东南亚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科学技术很明显地也各有其不同特点,大致上可以从古代越南、中南半岛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以及海岛东南亚国家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其中,东南亚海岛地区的古代科学技术,涉及的是从原始社会到19世纪初在东南亚海岛地域内发生和发展的科学技术。

  关键词:东南亚;海岛地区;古代;科学;技术

  17世纪东亚海域贸易的新态势

  陈衍德

  摘要:17世纪的东亚海域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贸易主体的多元化,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域内域外贸易的一体化,贸易屏障的空疏化等。将东亚海域视为一个整体,并将其纳入世界体系当中进行探讨,同时尝试将以国家为行为体的研究,与以集团、个体为单元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发现我们以前在研究过程中所忽视的很多“客观存在”。在分析贸易行为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对政治、文化等相关领域的关联性产生更多的关注。尤其是海外华商与区域贸易的关联,可以让我们排除非历史主义因素的干扰,从而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关键词:17世纪;东亚海域;贸易主体;一体化;空疏化

  中等国家构建自身话语权的路径研究

  ——以马来西亚为例

  付琪琦 葛红亮

  摘要: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为中等国家发挥自身优势并拓展自己的国家利益创造了机遇。在全球化过程中,中等国家能够通过多边机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发挥自身重要的作用,某些时候甚至还能在地区议程上起到主导作用。此外,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中等国家在国际社会上要求更多的话语权、更高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马来西亚作为新兴崛起的中等国家代表,在自我定位、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等几个方面都积极探索构建自身话语权,通过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与地区事务,拓展多边外交舞台,马来西亚力图在东南亚地区发挥“领导者”的角色。

  关键词:中等国家;话语权;构建路径;马来西亚;全球化

  东南亚华商的政治参与——基于新、马、泰、菲、印尼五国华商的分析

  刘文正

  摘要:在早期的东南亚华人社会,华商是实际上的领导阶层,殖民地政府(或其他的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对他们加以利用,一般给予华商较其他阶层更高的社会地位。华商往往通过出任官员、议员,组建社团组织等形式,参与当地的政治生活。二战后,东南亚各国相继独立,华侨入籍问题的解决,华人公民身份的确立与政治权利的提升,为华商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华商经济地位的提升和参政需求的扩大,华商政治参与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各国华商积极组建或参加政党,竞选各级政府领导人、议会代表或担任公职,通过利益集团的运作或与政治人物建立密切关系,影响本国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进而谋求和维护自身权益。东南亚华商的政治参与主要是建立在其经济地位的基础之上,其参与形式既有直接参与,也有间接参与,既有制度性参与,也有非制度性参与。从长远看,东南亚各国华商的政治参与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所在国家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同时也受到当地族群关系、华人政策以及华商参政意识、组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东南亚;华商;政治参与;华人

  “印太战略”视域下的泰国对印度外交

  何可人

  摘要:随着美国特朗普政府推行所谓的“孤立主义”外交,亚太战略也被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置换成了“印太战略”,以泰国为代表的区域性国家开展的外交行为成为了从微观层面研究区域性国家与大国之间,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之间进行博弈的焦点和重点。由于泰国在文化上与印度具有“同源”性的特征,印度将泰国作为与东盟国家交往的首站和重点对象国,两国的外交关系十分紧密,这在东盟国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在“印太战略”视域下,泰国及时调整了外交政策,以东盟为战略支点,继续把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军事的安全放在外交工作的首要位置,借助国际机制的和平功能以及区域外大国的介入,利用中国、印度、日本等大国互相牵制,优化本国安全环境,特别是依托印度的力量,发挥大国间平衡的“杠杆”作用,通过更为复杂的横向和纵向交错的多边外交,不断加强与大国的合作,在传统安全领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获取最大利益。

  关键词:外交;复杂性;泰印外交;印太战略

  1953年巴基斯坦反艾哈迈迪亚派运动

  杨洪贵 付玉冰

  摘要:早在殖民时期,英属印度伊斯兰教内部各派在教义以及巴基斯坦是否独立建国等问题上就存在分歧。巴基斯坦独立后,教派矛盾日益加剧。1953年,自由伊斯兰委员会在旁遮普掀起反艾哈迈迪亚派运动,酿成针对艾哈迈迪亚派的暴力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成为艾哈迈迪亚派命运的转折点。

  关键词:巴基斯坦;艾哈迈迪亚派;自由伊斯兰委员会;反艾哈迈迪亚派运动

  南亚地区一体化困境的历史溯源

  王涛 曹峰毓

  摘要:南亚地区滞后的一体化与该地区历史的发展进程紧密相关。各国独立后,南亚地区出现了权力结构失衡、贸易结构同质化、宗教与民族冲突长期延续等现象,最终使得南亚地区整合虽然勉力推进,但成效十分有限,未来前景不容乐观。

  关键词:南亚;一体化;困境;历史溯源

  20世纪初越南汉文改良新史学析论

  叶少飞

  摘要:越南古代史学以汉字为正宗,在经过阮朝的极盛时期之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危亡之际,在西方思想和日本、中国传来的新思想的影响下,任职于阮朝朝廷和法属殖民政府的人士面向大众重新撰写了具有改良新思想的汉文史学著作。该著作具备了国民史学的性质,以“进化”、“文明”、“独立”等理念大声疾呼,期望唤醒国民,借鉴西方文明,实现国家富强。随着“国语字”的普及和汉字的衰落,汉文改良新史学的思想和观念被“国语字”史著继承、吸收,其著作亦渐隐于青史。

  关键词:越南史学;法属时期;改良主义;汉文史著

  传播学视域下的汉字在越南的传播史

  左荣全

  摘要:历史上,越南长期属于“汉字文化圈”国家。汉字在越南的传播具有传入时间早、使用范围广、影响深远等特点。通过运用现代传播学的文字传播理论,对汉字在越南古代传播的内涵、类型、模式、阶段、功能和地位等进行理论化的概述,可以深化汉字域外传播学的研究,对研究汉字在其它地域传播的历史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越南;汉字;传播;传播学

  国内外澜沧江—湄公河水管理问题研究综述

  郑晓云

  摘要: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对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研究的关注,主要焦点集中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合作开发水资源问题之上,围绕如何开发和利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河流水资源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进入21世纪以来,学者们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安全合作、水资源冲突的化解、水外交、中国和湄公河流域国家合作开发水资源的新模式等方面。近年来,学者们开始探讨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我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的水资源合作、建立互信机制等。在国际上,对湄公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强、分析深入、使用数据丰富等特点。在未来的研究中,中国的学者既需要站在宏观的视野上,也更需要做具体深入的研究,形成国际对话,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研究水平并形成更多的国际共识。

  关键词:澜沧江—湄公河;水管理;研究;评述

  印度的中国学研究发展规律及相关问题

  尹锡南

  摘要:20世纪初至今,印度的中国学研究主流走的是一条依附式发展道路,其依附或模仿对象主要包括欧洲与美国中国学(汉学)界的相关研究机构及其治学方法。印度的传统汉学亦即狭义的中国学研究,与中国传统的印度学研究同属学科意义上的东方学研究,二者的内容和对象虽然多为差集,但也存在中印古代文化交流、佛教等领域的交集。近年来,中印研究对方出现了一些值得比较之处。中印学界应以中国学、印度学研究为契机,进行友好互动,促进中印民心相通和学术对话。

  关键词:汉学;中国学;印度学;中印关系

  印度主流英文媒体的中国认知分析

  张林 赵婷

  摘要:中印两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发展中大国,两国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变化。当前两国政治、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很多领域既存在竞争也存在与合作。然而两国之间长久以来悬而未决的边境争端总是给两国的关系发展带来阻碍。因此,增进两国政府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认同对于中印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今社会,媒体在公众舆论塑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印度主流英文媒体的总体情况进行梳理。印度媒体使用的语言可以分为印度当地语言和英语两大类。其中印度的英文媒体所关注的内容大多为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受众大多为印度的官僚、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或者是对印度外交决策有相当影响力的政府退休高官等精英阶层。通过对印度媒体的总体分析可以得出,关于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观点都来自英文主流媒体。因此,通过分析印度主流英文媒体对中国的相关报道,可以大致得出印度媒体对中国的认知。

  关键词:印度媒体;印度主流英文媒体;对华认知;中国印象

  论印度电影的艺术表现风格

  宋磊

  摘要: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通过特定的镜头表达和视觉传递,以历史和文化内涵为基础,能够形象地展现出特定国家(或区域)的社会状况,给人们以启迪。在文化消费时代,电影成了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构成门类,是文化社会力量(体现为物质力量向精神力量的转化)的重要体现。通过这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巧妙地跨越政治、经济、文化等界限,一方面实现文化的经济化,另一方面它又在以文化的方式,灵活的处理着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隐晦或直接地进行政治批判和反思,从而将艺术的价值表达得淋漓尽致。印度电影是东方文化形态的典型代表,文化的多样性、悠久的历史、民族与宗教的统一、异域自然风情、艺术效果的充分体现等因素使得印度电影成为世界电影发展史上的靓丽奇葩,分析和概括印度电影的特点,挖掘其背后的形成原因,客观评价其时代价值,对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印度;电影;歌舞;民族文化资源;文化生产力

  一位泰国学者眼中的中缅关系

  ——评《中国对缅甸的外交政策:过去与现在(1949~2010)》

  马银福

  摘要:泰国学者佘提珀·柯拉迪甘(Sitthiphol Khruerattikan)博士的《中国对缅甸的外交政策:过去与现在(1949~2010)》一书从内外因两方面研究60年来中国对缅甸的外交政策和中缅关系。作者从宏观角度将中缅两国关系置于全球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分析外部因素对两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国际格局的演变,苏、美、中三国外交互动与势力消长,以及两大阵营的对抗,这些因素对两国外交关系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该书还从微观角度分析中缅两国内部因素,认为两国政治与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改变,也是决定中缅关系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中国;缅甸;外交政策;发展

来源/作者:《东南亚南亚研究》编辑部/孙喜勤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