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南亚研究》2016年第4期摘要
时间:2017/4/28 17:22:04|点击数:
越共十一届九中全会以来的越南政治
于向东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从2014年5月的十一届九中全会到2016年1月的十四中全会,通过召开6次全会,越共中央研究部署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各项工作,逐步完成了会议文件和人事安排的准备事项,为越共十二大的顺利召开打下了基础。从越共十一届九中全会到十二大,面对内部复杂变化和各种力量的较量,越共中央把握宏观发展方向,保持了越南政治社会形势的基本稳定。越共十二大对越南党和国家领导层更替的重要事项作出安排,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越南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既定方向。
关键词:越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形势;社会主义方向
杜特尔特上台以来菲律宾政治、经济政策的新变化
邓云斐
(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东南亚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4)
摘要:菲律宾新任总统杜特尔特上台后带来一股“改革”之风,特别是在内政方面的强力扫毒和外交政策方面的大幅调整引起世人的关注。杜特尔特本人的从政背景和执政理念是推动相关政策改革的一个原因,但菲律宾所处国内、国际环境则是杜特尔特发起改革的主要背景和动力。在菲律宾,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未能惠及普通民众,毒品犯罪、腐败和贫困问题又导致社会压力增大,外交方面因南海争端与中国交恶也影响到战略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杜特尔特审时度势地提出“改变”,获得民众大力支持,他所推动的系列政治经济改革虽面临较多困难,但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部分成效。
关键词:杜特尔特;菲律宾;政治;经济;政策变化
“伊斯兰国”南亚分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张春燕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伊斯兰国”南亚分支亦即“呼罗珊省”,成立于2015年,它标志着“伊斯兰国”在南亚开始大规模的渗透。在不足两年的时间里,“伊斯兰国”向南亚特别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大肆渗透,形成较大影响。“伊斯兰国”南亚分支的扩张,加剧了与“基地”、“塔利班”等的矛盾,对美国的南亚政策形成新的冲击,甚至可能危及美国本土安全。然而,美国和地区国家的军事行动、“基地”和塔利班等势力的强大竞争、以及自身结构松散的制度性缺陷等三大制约因素决定了“伊斯兰国”南亚分支在可预见的将来尚难以发展壮大。
关键词:“伊斯兰国”;“呼罗珊省”;美国反恐政策;南亚安全局势
印度邻国政策的旧难题与新变化
邓红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印度总理莫迪上台后提出“邻国第一政策”,该政策饱受邻国的敌视和不信任。印度自身能力有限,政策和政策实施方面问题重重,加上印度在是重视全球还是重视南亚问题上的立场摇摆不定,因此,仅仅增加政策实施力度并不能解决印度与邻国之间累积已久的各种问题,莫迪政府很有可能重蹈覆辙,走向忽视邻国的道路。
关键词:印度;邻国政策;难题;变化
印度国内水冲突:现状、特点与影响
曾祥裕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印度水资源短缺严重,水资源管理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引发了严重的国内水冲突。印度的国内水冲突遍布全国,集中于大江大河的上游邦和下游邦之间,很多冲突历史漫长,久拖不决,后果严重。印度的国内水争端以邦际争端为主要表现形式;水分配、水工程与水污染争端相互交织在一起,以水资源分配争端影响最大。印度的国内水冲突已成为严重的安全隐患,诱发了分离主义、分邦主张、社会骚乱、政党斗争、政局动荡等政治后果。
关键词:水冲突;穆纳克运河争端;旁遮普水争端;高韦里河水争端
新世纪以来印度纳萨尔运动的趋势、特征以及困境
王晴锋
(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近些年来,印度纳萨尔运动内部的整合程度不断提高,印共(毛)的成立明显增强了纳萨尔派的组织能力和军事实力。纳萨尔派不再一味坚持歼灭战,而是通过综合战略在印度中东部形成“红色走廊”,并积极寻求建立跨越国界的“毛派”联盟。新时期的纳萨尔派政治较强调大众运动,它在高度组织化的同时亦保留了某些前组织化的特征,这是纳萨尔派在政府强力打压下得以生存的重要原因。新形势下的纳萨尔派面临一系列困境,诸如国际孤立、政府强势镇压、底层民众因生存境遇改善而远离暴力、民主制度的吸纳与同化以及主流左派的批判等。
关键词:纳萨尔运动;印共(毛);红色走廊;左翼激进主义;前组织化
中国与印缅孟贸易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孙喜勤 马文霞
(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云南昆明650034;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孟中印缅四国山水相连,贸易往来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印缅孟的贸易合作也越来越紧密,贸易规模在逐步扩大。中国与印缅孟的贸易合作,竞争性不强,互补性较大,深化贸易合作的空间很大。当然,目前,中国与印缅孟贸易的总量还不是很大,印缅孟与中国的贸易还存在较大的逆差,出口商品多是初级产品。因此,分析中国与印缅孟贸易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开展贸易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孟中印缅;贸易合作;现状;问题
吴登盛执政时期缅甸的外资投资环境
徐秀良 杨飞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2011年以来,缅甸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经济方面,吴登盛政府采取一系列举措,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缅甸的资源优势,吸引外资的基础条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与此同时,缅甸政府还积极推进政治和解进程,改革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外资法律法规,营造有利于外资进入的软环境。缅甸政府改善外资投资环境的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外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总量不断攀升。但是,缅甸依然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贸易赤字持续扩大等问题,因此,对新上台的民盟政府来说,未来如何进一步扩大外资规模,振兴缅甸经济,仍然任重道远。
关键词:吴登盛政府;硬环境;软环境;效果;变化
柬埔寨服装出口贸易发展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郑国富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崇左532200)
摘要:服装制造业是柬埔寨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其国内经济增长和外贸出口发展的重要“引擎”。2001年~2015年,柬埔寨服装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贸易地位较为突出,服装出口商品种类丰富,出口目标以发达国家(地区)市场为主,短期贸易利益相对显著,成为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柬埔寨的服装类产品竞争优势极强,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区域贸易协定新规则更是给服装制造业带来了严峻挑战。
关键词:柬埔寨;服装出口贸易;普惠制;产业升级
从《中国述评》看当代印度的中国研究
尹锡南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后,《中国述评》的前身《中国通讯》于1964年应运而生。该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见证了当代中印关系发展的曲折坎坷。《中国述评》对于印度的中国研究具有非常复杂的影响,也与中国的印度研究存在着某些微妙的联系。对我们来说,《中国述评》对介绍中国作出过自己的贡献,但也有明显的误解。对《中国述评》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将为我们发展友好健康的中印关系提供某些启示。
关键词:《中国述评》;中国研究;中印关系;问题
20世纪初英属印度遗迹保护法的演变
邹飞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1902年,重组后的英属印度考古局在局长约翰·马歇尔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明确了英属印度考古局最主要的工作职责:保护、发掘和碑铭学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考古局对英属印度各地的遗址遗迹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和大规模的修复。1904年印度政府颁布了《古代遗迹保护法案》,阐释了古代遗迹的概念,以及具体的保护措施。1907年《古代遗迹保护》和1922年马歇尔的《保护手册》的相继出版,是对长期保护经验的总结,对今后英属印度各地区、乃至独立后的南亚次大陆各国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及实践指导。
关键词:印度考古局;古代遗迹保护;古代遗迹保护法案;保护手册
中越除夕驱傩习俗的源与流
韦凡州
(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摘要:中国和越南都曾经流行过在除夕举行驱傩的习俗。根据现存的史料,可以判断这种习俗源自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夏代(公元前19世纪)。东汉之后、唐朝之前,这种习俗传人越南。在中国,岁末驱傩曾经是礼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遵为“傩礼”,自夏商周至汉唐宋,一直为宫廷所沿袭。宋以后宫廷傩礼逐渐式微,民间驱傩活动也日趋沉寂。在越南,除夕驱傩盛行于李、陈朝(公元11~14世纪)的宫廷,之后不见于典籍记载,民间驱傩活动直至公元19世纪初仍存在,但亦在公元20世纪初基本消失了。中越的除夕驱傩习俗虽然都已成为历史,但它们的一些内容和仪式,以另一种形式融入其它习俗之中,传承至今,成为今天需要探究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驱傩;中国;越南;除夕;源流
资助艺术国际传播与塑造国家形象——新加坡的经验
岳晓英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摘要:资助艺术国际传播是新加坡塑造国际文化形象的重要策略。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新加坡国际基金会等机构在资助新加坡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走出新加坡、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吸引国外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走进新加坡、与新加坡人民亲密互动等方面,不遗余力地投入资金、开展项目。通过资助艺术国际传播,今天的新加坡已经成为亚洲乃至全球重要的艺术国度,以其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际形象受到全球瞩目,并培养了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思维方式的艺术家和受众。
关键词: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新加坡社会组织;艺术资助;艺术国际传播
从《公堂清册簿》看荷印吧国公堂的经济职能
沈燕清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在东南亚华人研究中,海外华人账簿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史料价值。荷印吧国公堂档案中的“公堂清册簿”是现存数量不多、保存较为完整的珍贵史料,它分为公堂总清簿、公堂日清簿、公堂年结册及其它帐簿4个部分,总计80册,年代跨度为1840~1941年,内容涉及公堂的各种经济往来与日常用度、公堂职员的薪金支付等,是我们研究印尼华人经济史的重要史料。利用公堂清册簿,可以对荷印殖民政府时期吧国公堂的经济职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关键词:公堂清册簿;荷印;吧国公堂;经济职能
英属时期新加坡华人宗乡会馆的社会职能
宋海群 魏炜
(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英属时期大量华人从中国迁往新加坡,在当地形成了以华人为主的社会。在华人社会内部,普通民众面临着生老病死与子女教育等问题。殖民政府在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华人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态度,不太出面解决民众面临的问题,而宗乡会馆通过创办学校、开设医院、开展互助活动,方便了华人群体,有效地推动了民间社会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民间社会事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又肯定了宗乡会馆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是会馆发展和壮大的动力之一。
关键词:英属新加坡;宗乡会馆;社会事业;职能
从社会制度视角看越南针对女性的伴侣间暴力
吕亚军
(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摘要:目前越南针对女性的伴侣间暴力具有普遍性、严重性、反复性、隐蔽性等特征。为应对伴侣间暴力问题,越南政府采取了完善相关司法体系、建立管理组织体系、提升社会关注度等措施。但是,就治理效果而言,越南的伴侣间暴力治理体系还存在救济效力不足、惩处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等问题。
关键词:伴侣;女性;暴力;性别机制;社会治理;
文:孙喜勤
来源/作者:孙喜勤/东南亚南亚编辑部 责任编辑:李月